浙江缙云舒洪镇:创新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丽水缙云县舒洪镇以《舒洪有请》品牌为引领,创新打造“特派员领衔、本土队伍扎根、群众共治共享”的文明实践新模式,通过精准服务、文化浸润、品牌赋能三大路径,将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转化为乡亲们“想去、爱去、常去”的“精神家园”。
精准服务:从“填鸭式”到“点单式”
随着微信“叮”的一声响起,郑阿姨熟练地拿起手机,开始每周活动的报名。“只需要在群里接龙,或填写报名问卷,就能报名成功,前后不到10秒,真的很方便。这次我给我和小孙女一起报名了周六的书法培训。”郑阿姨说。
近年来,舒洪镇依托新媒体平台和百姓习惯,每周发布《舒洪有请》活动邀请乡亲互动参与,同时通过细分需求,以需求导向设计活动,激发了村民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如针对春耕季农户的选种难题,农技专家“送课到田头”;结合婺剧喜好,开设婺剧班,吸引了一批中老年“铁杆粉丝”。
“以前活动多是‘上面定’,现在乡亲们自己‘点单’,甚至自己安排节目。”舒洪镇宣传委员介绍,今年以来,当地已累计开展特色活动100余场,服务覆盖达2万余人次。
文化浸润: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2024年,书法教师樊筱东以“文化特派员”身份来到舒洪镇,开展为期两年的结对帮扶。樊筱东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坚持每周六公益授课,目前已带领学员80名,其中包括20名留守儿童。“自从我家小孩听了樊老师的课后,对传统书法有了更深入了解,学习更加自律了。”桑女士说。
在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推动下,舒洪镇深挖本地人文资源,培育“带不走”的乡村文化骨干,比如邀请“五老人员”、文娱活动积极分子等走上讲台,驻点授课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慧婉依托实践所开展家庭教育沙龙;浙江省音乐考级优秀教师叶金亮在盘溪中学设立婺剧传承基地,系统开展《闹花台》等经典曲目教学;“丽水市文明家庭”成员丁雅琴牵头组建舞蹈队,吸引周边居民常态化开展舞蹈健身活动。
品牌创新: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今年,舒洪镇以“服务深度、活动实度、内容精度、品牌亮度”四维赋能为抓手,构建起立体化文明实践矩阵。礼堂观影,让过去的冷板凳如今成了乡亲们的“热炕头”;书法学堂,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周末无处去的问题,让其能够在一笔一划间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流行、美声,三种风格不同的歌声使实践站化身“声乐工坊”。现在每周二、周六晚上,村民们便自发到礼堂看电影,带动了周边夜经济发展。
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舒洪镇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百姓共振。当宣讲融入婺剧唱腔,当农技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当文化礼堂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乡村便不再是文化的“洼地”,而是精神共富的“热土”。《舒洪有请》不仅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份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卢姜蓓、范时敏、陈靖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