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科技矩阵”护航桥梁汛期安全

汛期来临,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苕溪等主要河道水位持续上涨。然而,部分跨河桥梁的水下桩基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与损伤,造成安全隐患。如何高效完成桥梁桩基的检测和运维?余杭区借助水下检测机器人与养护无人机,构建起全维度智能检测体系,让桥梁“体检”更加精准。
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正在工作。余杭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近日,安溪大桥迎来一位“特殊医生”。在技术人员协助下,它从岸边游至桥下,旋即潜入水中。十余分钟后,一份关于桥梁涉水构件的结构破损、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等情况的“会诊报告”便上传完毕。
“这是我们新投入使用的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华金晶介绍,“该设备不仅操作便捷,还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据悉,通过ROV布放后,机器人可潜入目标水域,驻留在指定深度后启动扫描,对桥墩进行精细检测。
配备高亮LED灯、高清水下相机及图像声呐系统,检测机器人在浑水环境下仍能实现毫米级成像分辨率,有效识别桩基裂缝、混凝土剥落及钢筋锈蚀等隐蔽病害。操控人员只需在岸上后台操作,即可获取实时图像。
此外,该机器人具备-10℃至50℃工作能力,适应多种水环境,并支持平移、下潜等多方向操作,可在急流深潭中完成精准作业,有效覆盖传统检测盲区。同时,其内置急停、漏电、短路保护系统,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替代人工潜水的高危作业。
据介绍,首批“体检”对象包括苕溪河沿线的安溪大桥、瓶窑大桥,未来将逐步推广至其他桥梁检测任务中,为桥梁健康档案建立打下基础。
在瓶窑大桥,另一组“空中医生”也正在忙碌作业。一台养护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飞行,对桥梁主梁、桥墩等核心部位进行全面细致的图像采集,并实时传输至余杭应急保障基地数字管理平台,作业半径可达5公里。
养护无人机进行图像采集。余杭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过去我们依靠人工和桥检车开展巡检,耗时长、成本高。”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养护负责人盛峰表示,“如今借助无人机技术,我们已形成全新的桥隧巡检模式。”
一键启航,无人机可实现立体式、高空多角度采集。搭载高分辨率影像系统及AI算法,无人机能准确识别病害点,为养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规避高空作业风险,缩短巡检周期,提高了桥梁养护智能化水平。
无人机具备灵活性强、视野广的优势,可快速覆盖桥梁底部、高墩、边坡等难以人工触及的区域。借助集群作业模式,无人机单日可巡检数十公里桥梁,即便面对复杂地形亦能高效执行。此外,后台系统还可自动比对历史数据,识别结构变化趋势,为“一桥一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由“事后维修”向“事前预防”的转型。
水下机器人深耕桥梁根基,守护水下“隐形生命线”;养护无人机掌控桥面结构健康,捕捉细微变化。两者采集数据可同步接入智慧平台,形成“检测—分析—养护”闭环机制。借助“数字透视”,每座桥梁均拥有专属健康档案,运维决策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防汛工作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科技战。”余杭交通养护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机器人+无人机”的组合作业模式,道路养护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不断迈进。下一步,余杭交通养护部门将持续探索构建更加智能的防汛检测体系,夯实“科技护桥”的智慧底座。(计丽艳、孟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有回音|网友反映城市公园疏于维护 浙江台州:多方位加强监管
- 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还能为老百姓提供休憩、健身的好去处,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然而,若城市公园管理不到位,将会影响广大居民的游园体验。近日,浙江台州网友曾先生就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当地城市公园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 “五一”浙江文旅“关键词”:沉浸、慢游、玩科技
- 人潮涌动的青石巷里飘起汉服少女的衣袂,VR技术点亮的“侏罗纪”前排起蜿蜒长队,山野帐篷营地闪烁的萤火映照着年轻旅人的笑脸……这个“五一”,浙江文旅市场以一场“人气热、消费旺、秩序稳”的全民奔赴,在“诗画江南”的立体投影中写下了3114万人次的流动诗篇。 新“游”态蓬勃生长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旅新“游”态正以破竹之势重塑行业格局。作为文旅创新高地,今年“五一”,浙江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坚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业态创新,积极打造“数旅、市集、非遗、文博”等“潮流型”消费场景,为来浙游客带去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