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松阳:“乡村艺校” 激发村民艺术活力

在丽水松阳,“松young艺起学——乡村艺校”悄然间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如今,艺术走进村庄与家庭,从锄头到麦克风,从田野到舞台,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乡村艺校”没有高墙和门槛,人人皆可参与。
按需“点单”,艺校破圈
上午8时58分,望松村村民金家兰和丈夫紧盯着手机上的报名表。“少儿语言表演班没抢到。”她遗憾地说,而丈夫却幸运地抢到了太极班。金家兰随机报名非洲鼓课程,“要不是限报一门,我真想每门都试试。”
作为广场舞爱好者,金家兰早在首期课程开设时就报名了八段锦、瑜伽等免费课程。“老师面对面指导,比跟着视频跳有劲多了。”她笑言。
望松街道文化员俞晓介绍,首期课程火爆,原定每班20人,后来扩容至三四十人。学员既有“90后”也有“60后”。为应对报名爆满,首期课程甚至在王村文化礼堂增设了分课堂。
“乡村艺校”火爆的原因,核心在于“村民点单”。驻村干部走村入户收集意见,针对务工人员子女多的情况,新增少儿书法、语言表演等课程。报名通道开放不到15分钟,课程即全部报满,其中新增的少儿班2分钟即满员。
目前“松young艺起学——乡村艺校”已进入第三期,覆盖范围从望松街道扩展到古市镇、西屏街道,课程从3门增至7门,共吸引405人报名,授课逾3000人。
优教乐学,“圈粉”村民
书法教室里,老师耐心讲解握笔要领;声乐课堂上,学员们专注寻找正确发声方式;器乐课上,鼓点变化变得清晰可控。“乡村艺校”的流动课堂不断延展艺术的边界。
古市镇老电影院改建的综合文化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傍晚时分,歌曲旋律飘扬,舞蹈学员们踩着节奏旋转伞面。舞蹈老师阙晓华感叹:“65岁的大姐上完90分钟课,还追着问动作细节,脸上全是兴奋。”
61岁的应素珺是古市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员兼舞蹈队领队。她回忆,过去大家靠网络学舞,常因动作细节争论不休。现在,乡村艺校的专业老师系统教授藏族舞、扇舞、伞舞等技艺,提醒“提伞如托灯、眼随伞动”等细节,提升了舞蹈表现力。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艺校实行“定制教学”:有广场舞基础的学员,选用古典舞细化动作;“零基础”年轻学员则选用热门舞曲,体验不同舞蹈风格的魅力。原定三十人的舞蹈班,常被四五十人挤满,甚至有村民骑车10公里来“蹭课”。
二楼声乐教室里,68岁的宋昌兴反复听着自己录的歌曲《我爱你中国》。过去他常因用嗓不当而频繁沙哑,如今掌握胸腔共鸣与气息控制,“高音不是‘喊’,是用气流‘顶’。”
乡村艺校还实行严格考勤制度,三次旷课就必须停报一年。这反而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签到本上的密密麻麻签名,就是最好的见证。
舞台绽放,艺术生花
2024年8月,在望松村文化礼堂广场,金家兰与“同学们”踩着《黄土高坡》的节奏激情起舞,开启了艺校学员的“首秀”。
4个月后,应素珺在古市镇文化汇演中演绎《烟雨唱扬州》,宋昌兴也以专业唱腔演唱《掌声响起来》,成为“明星学员”。
每期培训结业,文化礼堂都会搭台演出,鼓励村民展示学习成果。表现突出的学员还被推荐参加各类赛事。
从热舞到古典舞,从合唱到器乐,村民将课堂所学化作舞台表达,实现了“我来看演出”到“我要上舞台”的身份转变。
舞台之外,艺术亦悄然融入日常。每天上午,古市镇歌友会准时开练;周末傍晚,宋昌兴和歌友们带着音响在文化广场表演,引得路人驻足合唱。
金家兰更因学习舞蹈而变得自信,还带着小儿子一同上课,母子共舞成了生活中温馨一幕。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课堂,从自学摸索到专业教学,松阳的乡村艺校正悄然改变村民对艺术的认知。艺术不再遥远,而是融入生活的点滴,是村民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叶承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有回音|网友反映城市公园疏于维护 浙江台州:多方位加强监管
- 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还能为老百姓提供休憩、健身的好去处,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然而,若城市公园管理不到位,将会影响广大居民的游园体验。近日,浙江台州网友曾先生就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当地城市公园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 “五一”浙江文旅“关键词”:沉浸、慢游、玩科技
- 人潮涌动的青石巷里飘起汉服少女的衣袂,VR技术点亮的“侏罗纪”前排起蜿蜒长队,山野帐篷营地闪烁的萤火映照着年轻旅人的笑脸……这个“五一”,浙江文旅市场以一场“人气热、消费旺、秩序稳”的全民奔赴,在“诗画江南”的立体投影中写下了3114万人次的流动诗篇。 新“游”态蓬勃生长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旅新“游”态正以破竹之势重塑行业格局。作为文旅创新高地,今年“五一”,浙江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坚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业态创新,积极打造“数旅、市集、非遗、文博”等“潮流型”消费场景,为来浙游客带去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