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记录物种2790种,其中陆生生物1629种,水生生物1161种
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

5月13日上午,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在嘉兴市嘉善县举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联合保护实施方案》,以跨区联动,协同保护的方式共护长三角绿色生态。
黄脉翅萤等原生萤火虫在浙江嘉善金星村等地大量孕育;在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稳定观测到了青头潜鸭的越冬种群;经过野外放生的多年努力,上海青浦区终于有虎纹蛙野外繁殖个体的现身……多类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发现和保护,实证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物种“家底”日渐丰厚。
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系统质量良好,物种丰富
调查结果表明,长三角示范区共记录物种2790种,其中陆生生物1629种,水生生物1161种。重要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包括白鹤、卷羽鹈鹕、彩鹮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1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50种,受威胁物种27种。本次调查在长三角示范区发现了多类生态环境指示性物种。比如在长白荡、元荡、肖荡等湖荡陆续发现了莼菜、中国淡水蛏等指示性水生生物。调查还发现青浦大莲湖、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嘉善长白荡等区域的生境类型多样,是长三角示范区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调查评定,长三角示范区2024年度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良好等级,其中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达到了中等级别,管理水平达到了良好等级。长三角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具有典型的“平原河网”特征,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鸟类、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指示生物类群得分达到了中等水平。重要保护生物在长三角示范区分布较广,但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生态系统构成了一定威胁。近年来长三角示范区持续实施以“一河三湖”为核心的多项生态修复工程,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公众满意度总体呈增长趋势。
三省一市同执一笔,共绘一圆
生态同心圆如何绘就?根据合作协议,三省一市将成立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动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比如加强长江口(北支、东滩、北湖、西沙等)—杭州湾等近海湿地协同保护,加强环太湖、环淀山湖区域湿地及金泽水库湿地保护,推进黄浦江上游、新安江等重点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等,推动天目湖、池杉湖、高邮湖、石臼湖、太极洞、清凉峰等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保,持续推进中华鲟、长江江豚、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的协同保护等。
此外,四地将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协同发布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对条件适宜的部分地区试点实施协同监管;协作加强生物多样性统一监管;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动三省一市高校、科研院所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智库作用,共同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氛围;推动区域体验地(体验中心)共建共享,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浙江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
会上,浙江省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共6家),分别是千岛湖水族精灵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象山斑斓海岸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安吉竹博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海盐南北湖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浙东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青田稻鱼共生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据悉,2022年起,浙江省启动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建设工作,此前已有39家单位入选。
此外,为科学评价设区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加快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自2023年起,浙江省创新制定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连续3年开展了设区市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核算。2024年全省友好指数平均得分较2023提升4分,较2022年提升16分;各地市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绍兴、台州、杭州位居提升幅度前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有回音|网友反映城市公园疏于维护 浙江台州:多方位加强监管
- 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还能为老百姓提供休憩、健身的好去处,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然而,若城市公园管理不到位,将会影响广大居民的游园体验。近日,浙江台州网友曾先生就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当地城市公园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 “五一”浙江文旅“关键词”:沉浸、慢游、玩科技
- 人潮涌动的青石巷里飘起汉服少女的衣袂,VR技术点亮的“侏罗纪”前排起蜿蜒长队,山野帐篷营地闪烁的萤火映照着年轻旅人的笑脸……这个“五一”,浙江文旅市场以一场“人气热、消费旺、秩序稳”的全民奔赴,在“诗画江南”的立体投影中写下了3114万人次的流动诗篇。 新“游”态蓬勃生长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旅新“游”态正以破竹之势重塑行业格局。作为文旅创新高地,今年“五一”,浙江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坚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业态创新,积极打造“数旅、市集、非遗、文博”等“潮流型”消费场景,为来浙游客带去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