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一份信用报告代替一摞证明

9月底前,我国将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

王逸群
2025年05月14日09:36 | 来源:浙江日报
小字号

过去开公司、招投标,企业负责人要带着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出具的多份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流程繁琐复杂。这一现象即将成为历史。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明确各地区要于2025年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实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一摞证明”。

今后,企业可以直接登录“信用中国”或省级信用网站,自助下载报告。审批部门在后台核验报告即可办事,无需再索要纸质证明。

多部门合力推动的“信用代证”,标志着传统“证明时代”落幕,“用数据说话”的信用社会正式登场。

这样一项改革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优化了营商环境。“信用代证”,正为更多市场经营主体“减负”。

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企业融资等领域,经营主体需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开具各类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大大影响了企业办事效率。

“信用代证”推广后,市场经营主体只要到一个部门查询就可以了。此外,如果推行授权查询机制,市场经营主体也可以不用自己查询,而由报告的使用方查询。

其次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过去,部门各自为政,能查到的只是“有没有这条违法记录”。信息孤岛导致“东窗事发,西窗无知”,风险无法及时共享。而个人和企业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搜集纸质材料。

这项改革以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信用信息共享与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

如今,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监管者可以对主体进行画像。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即可触发跨部门限制。高危主体将在金融授信、政府采购、高消费等场景处处受限。

当“一份信用报告代替一摞证明”,监管者已不再只关注“有没有违法”,而是基于数据构建综合风险画像。这既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也把“诚信经营”的责任落在每一道环节。

事实上,“信用代证”也是一项发源于基层的创新举措。

比如,在浙江,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幅削减证明事项。

2018年,按照国务院部署,浙江组织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全面清理本地区、本部门自行设定的各类证明事项。

2023年10月,浙江印发《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在40个领域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浙江也成为全国率先开展“无证明化”改革的省份。

时至今日,“信用代证”的范围仍在不断拓展。信用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

此次《通知》提出要鼓励各地建立信用承诺制,也是一项积极探索。

有专家认为,在一些目前暂未覆盖的领域,可以鼓励各个主体主动进行信用承诺。如果这些承诺有问题,那么将来这些领域就对这个主体不再实行“信用代证”。

如浙江义乌就创新推行信用承诺制审批机制。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审,失信惩”的思路,义乌让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可通过书面信用承诺替代部分审批材料,享受“容缺受理”,先行发放证照。不少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甚至得到了免审或免年审的“特权”。

“当然,我们对信用等级差的企业以及信用分数低的个人,在办理企业登记时实行严格准入;对于违背信用承诺的,将会同多部门对其实施联合惩戒,上榜负面清单。”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科相关负责人说。

对一个主体来说,信用机制的分析和认识更为全面准确。未来,政府部门可以将更多信用的理念和信用的机制,运用于提升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治理效能。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