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更辽阔的审美场域

![]() |
图为浙江美术馆展出的陈抱阳数字艺术《未被证伪》。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前,数字信息技术正加速演进并深度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驱动着社会形态发生系统性变革。在这一新浪潮中,美术馆面临着与博物馆相同的挑战——如何在与时代共振中探索未来之路?
今年3月,由浙江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规范》,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该文件明确了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为全国美术馆数字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伴随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美术馆的藏品、展览、教育、交流和管理等活动进行数字处理和业务重构,已成为许多美术馆的自觉选择。早在2016年,浙江美术馆便逐步将数字技术融入展览、典藏和制度建设等。从“东方智慧”系列品牌展览坚持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相融合,到“南山138:浙江青年当代艺术推广项目”“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展览等关注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艺术创作的新探索,再到建设全国首个跨省通用的“藏品云”数字平台,浙江美术馆不断探寻一种更适合时代与自身发展的美术馆思维体系,为观众带来全新艺术体验。
在技术与艺术融合过程中,大众熟知的或许是遍地开花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这种展览形式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作品“活”起来、体验“沉”下去。去年开馆的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首次在空间规划中专门设计独立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用于呈现各类数字艺术作品,成为传统美术馆积极推进数字化服务的有益实践。这也启示着我们,作为紧密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重要纽带和展示平台,美术馆应不断打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固有认识,通过理念更新、技术赋能让“年轻态”的美术馆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形成新的美术馆知识生产方式。
数字技术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美术馆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唤醒大众的审美意识,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在技术与艺术融合中,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迭代的当下,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创造性“能源”——它来自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占有欲,“审美”由此化身观察和理解世界的重要介质。在东方,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最终形成了独具智慧的美学体系。审美意识的建构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融入,成为塑造技术时代人文价值的关键支点。因此,美术馆在数字化服务中应着重强调体现“审美”的意义,以蕴藏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教育助推社会发展。
审美教育并非只是增加几门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让人看懂一幅画或听懂一首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人格建设和培养过程,鼓励大众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作为开展社会美育的重镇,通过日常审美活动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个性化发展中自由探索,是美术馆的重要使命。许多美术馆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开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育活动,围绕着装礼仪等主题,引导大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这些活动,美术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平台,更传播了一种理念——关注日常之美。看似平常的审美教育,逐渐促进着个体在思想和认知层面的成长。这类实践也揭示了数字时代的美术馆在艺术与教育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指引。
当青年艺术家用算法重构《诗经》意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生之谓易”的美学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确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力——它既是对抗技术异化的良方,更是激发文明创新的原动力。在数字建构的新时空中,一片更辽阔的审美场域正有待美术馆同仁携手探索。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8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