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越深入,越要有主动性创造性(评论员观察)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期,改革步入深水区、无人区,每向前一步都不容易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抓改革落实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两则新闻提供了观察视角。
一个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作出系统部署。从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到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改革锚定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彰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
另一个是水资源费改税试点自去年12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改革效应初显。一季度全国共实现水资源税收入104亿元,其中新试点的21个省份较2024年季均水资源费收入增长16.4%。与此同时,首季征期新试点地区地下水、特种行业取用水量分别较去年季均下降15.4%和41.5%。一增一降,说明我国以刚性约束提高了节水效能,体现了改革破题和发展向新的良性互动。
从民生领域兜底线,到财税体制改革强激励,再到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破堵点……今年以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改革之力打通卡点堵点、推动提质增效,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发展的优势不断彰显、活力持续激发。从今年前5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正是得益于改革的持续深入和有力支撑。
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既体现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全面性,也体现为解决突出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各地如何落实?上海提出立即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政策”招商行为;浙江以合作创新破解“内卷”,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主动拆篱笆、清壁垒,让各类要素高效配置。破立并举,制度规范和实践探索双向奔赴、形成合力,不断激活统一大市场的潜力。
改革抓落实的过程,就是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把改革的“总蓝图”变为“实景图”,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也要有持续攻坚克难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正因如此,改革越深入,越要有创新思维,创造性抓落实。
2024年,安徽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今年一季度,安徽以76.17万辆的整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创新。不增加一个编制、实体化运行的“汽车办”加强统筹协调,既避免了无序竞争,又强化了政策协同、资源对接。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法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统筹。
这启示我们,改革抓落实,要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因时因势制宜,汇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蹚出适合自己的路。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期,改革步入深水区、无人区,每向前一步都不容易。倘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行动上慢半拍、思维上固化僵化,机械执行甚至“新瓶装旧酒”,就难以打开新局面。拿出“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劲头,真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改革才能乘势而上,发展才能勇立潮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1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