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马公塘再上山

人民网记者 常国水 张帆
2025年07月11日08:03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再也不会上山了!”谢法荣怎么也没想到,自己30年前下山时甩下的这句狠话,会被“破”了。

老谢一家子,住在浙江武义县王宅镇紫谷村的马公塘。村子紧挨着山,一条柏油路直通到山脚。老谢家四层的小楼,笔挺地“站”在路边。一家七口四代人住在里面,一楼沿街还辟出了一爿店铺。

俯瞰山下的马公塘(右)。人民网 陈陆洵摄

俯瞰山下的马公塘(右)。人民网 陈陆洵摄

晌午头,记者到达时,老谢刚从地里回来。家里人已吃过了午饭,桌上还摆着四菜一汤,有荤有素。老谢扒拉着饭,90岁的老父亲在边上看电视,儿子儿媳在楼上哄小孙女睡觉,老伴在柜台前忙活着招呼人。

“咱家四代同堂,幸福!”老谢说着,脸上笑开了花,“现在跟以前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大法尖山,把老谢的人生“劈”成了两半:前28年在山上熬着,下山这30年生活慢慢好起来。

提起当年山上的日子,老谢就一个字:苦!“没电!没好路!吃水都难!出门、看病、娃娃上学,样样要命。我们那二百来人的小村子,光棍汉有二十多个!你想想,谁家姑娘愿意往那穷山沟里嫁?”

那时候,老谢一家五口人挤在三间低矮的泥巴茅草屋里。活命,全靠山坳里那几亩薄地。天才麻麻亮,老谢就得挑着担子出门,一头挂着水罐子,一头吊着饭篮子,翻过一座山,再翻一座山,才能到地里“刨食儿”。

日头升了又落,树叶绿了又黄。老谢蹲在地头啃干粮的时候,望着眼前望不到头的大山,心里头直发愁:这穷根儿,啥时候能拔掉啊?

盼头来了!1994年,武义县发布了浙江省首个整村下山脱贫的政府令。第二年,老谢所在的马公塘,整村搬下了山!

大法尖山景色。人民网 程欣摄

大法尖山景色。人民网 程欣摄

“穷不怕,就怕没奔头!”老谢说,下山对他们山里人来说,就是“第二次投胎”,可得紧紧抓住。老谢两口子包过稻田、种过蘑菇、开过小服装厂,后来看山里的茶叶多,干脆就自己办起了茶厂。

三年工夫,家里盖的平房变成了三层楼。又过了几年,盖成了现在的四层楼。房子一层层往上“长”,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2015年前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城里人兴起了往乡下跑,紫谷村的绿水青山也招来了不少游客。村里有脑子活泛的开起了农家乐、小饭馆。紫谷村搞旅游,算是迈开了步。

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在紫谷村落地,海宁那边的干部带着“海”的经验来了山里。这一下子,紫谷村跑得更快了:石板桥架起来了,漂亮的景观灯亮了,水上游乐项目也开了张,整个村子大变样!第二年,紫谷村就评上了浙江省的3A级景区村庄。

现在一到节假日,城里游客一车一车地往村里涌。大巴车、小轿车沿着柏油路排得满满当当。村里那几家饭馆,旺季的时候吃饭都得排队拿号!老谢家楼下的小超市,生意也跟着蹭蹭往上涨。

山下越来越红火,山上那片老地方却冷清了二十多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这好好的青山,总不能一直荒着睡大觉吧?”村里一合计,决定重新上山找“金”去!

伍会荣正在查看山上甜柿长势。人民网记者 常国水摄

伍会荣正在查看山上甜柿长势。人民网记者 常国水摄

2023年夏天,一条四千多米的水泥路像带子一样,把山上山下重新连了起来。荒了二十多年的梯田被拾掇出来,种上了一排排甜柿子树。茂密的竹林子里,养起了芦花鸡。就连那些边边角角的地儿也没闲着,种上了西瓜、百合、生姜。

老谢心里打鼓:这穷山沟,真能变成“金饭碗”?

“过去下山是为了活命,现在上山是为了淘金!”紫谷村党支部书记伍会荣也是从山上搬下来的,他掰着手指头算账,“去年光2500只芦花鸡就卖了30多万元!那十几亩西瓜,也卖了七八万元!这还不算那么些的柿子树呢,等挂果了,山上一年进账上百万元没问题!”

山上修路那会儿,老谢的儿子谢宏清心里头就痒痒了。“山上最大的宝,就是好生态、好风景!”他看中了山上一栋老宅子,主意打定了:租下来,改成山里的民宿!

老谢也没闲着。他忙前忙后,帮着改电线、整院子,连围着院子的竹篱笆都是他亲手一根根编起来的。

老谢说,他也上过几次山,看着满山绿油油的柿子树,瞅着鸡群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他心里头越来越踏实:这荒了多年的老家,是真的活过来了!

“山还是那座山。我爸年轻时在山上穷怕了、苦怕了,在他眼里,大山就是穷、偏、荒。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谢宏清觉得,他们父子俩想法的“顶牛”,说到底,是两代人经历的时代不同。

老房子就在山上的小水库边上。现在,这栋青砖灰瓦的老屋被拾掇成了一个精致的小院儿。楼下有厨房、客厅,能喝茶聚会,楼上有露台、客房,妥妥的“山景房”!

民宿还没正式开张,小谢的手机已经响个不停了,都是来打听的游客。“等今年山上信号一通,就这风景,还愁没人来?”小谢信心满满。

人是回到村里了,小谢的心思可没光放在这个小山村。2024年,他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头雁”计划选中,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学员,隔三岔五就要出去学习充电。今年上半年,他专门跑出去考察了两趟:一趟是学怎么把农业、文化和旅游“捏”到一块儿干;另一趟,是去琢磨怎么把茶叶做深加工,做出更多花样来。

“这几年茶厂竞争越来越凶,利润压得越来越薄。”小谢盘算着,山上的民宿和茶叶深加工,就是他下一步要重点“攻打”的两个山头。

回头看看马公塘这30年,再看看自己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谢宏清心里感慨万千:“不管当初下山,还是如今再上山,都是为了把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