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城市看文脉
当历史风貌与人间烟火融合在一起

![]() |
游客在河北正定古城南城门游览。张晓峰摄 |
![]() |
地处上海五街交会处的武康大楼。王初摄 |
![]() |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供图 |
![]() |
山西平遥古城航拍。马梦迪摄 |
![]() |
英歌舞表演惊艳潮州古城。陈宏文摄 |
河北正定
古老韵味触碰现代繁华
邵玉姿
热浪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华灯亮起,河北正定古城更热闹了:五彩灯带映照下,人们或漫步于古城墙上,或欢聚在古街区中,或嬉戏于阳和楼下。古老的韵味触碰现代的繁华,迸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古城新生,非一日之功。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古建艺术宝库”之称,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馆藏文物7000余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正定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建立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
“2012年以来,我们对全县文物全面‘摸家底’,进行大规模修复和保护,仅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就实施了16项。”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项目科科长王素辉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6年,见证了全县文物保护的点点滴滴。“正定古城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后,县内每处文化遗址、每座古建、每件文物均纳入名录管理,每家文保单位常驻一支巡查队伍,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巡查。”
《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与提升规划与实施》(以下简称《规划》),涵盖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工程,不仅涉及文物本体的保护,还涵盖了文物的“三防”工程和周围环境的提升,于2019年底全部完工开放。让正定县副县长王素刚印象深刻的是,“《规划》的形成花了近3年时间,仅专家论证会就开了100多次。”
步入正定博物馆展厅,“真定长乐”汉代瓦当、“安乐垒”五代残碑……以时间为轴的游览路线上,不胜枚举的文物、图文并茂的展示、形象逼真的特效,让正定的古今变成眼前的图景。
“通过展览,我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也带动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开元小学五年级学生房思曼,每逢周末便来做义务讲解。如今,在正定博物馆,像她这样的义务小讲解员有100多人。
不只在博物馆,正定的古今更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恒州南街的悦乐园里矗立着一面青砖墙,墙面刻画有正定古城墙的图片与故事。“正定古城墙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青砖墙上的内容,市民张帆早已熟记于心。
在正定,古城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的烟火气。古城历史文化建设和古城游园建设相结合,街头巷尾的闲置地块,建成了一个个富有文化底蕴又兼具舒适体验的口袋公园。一游园一主题,只要一有空,张帆便会带着女儿一一打卡,“锻炼的同时,让孩子多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古建、古墙、古塔,不仅是历史文化景区,还是天然取景地。”30岁的彭博文在正定县经营汉服馆。受益于古城的保护、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古装旅拍正成为正定旅游的新名片。“来旅拍的游客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店里接待100多人。”彭博文说。
古城“呵护”来古城的每一个人。正定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景区周边建成多个直饮水免费供应点,安装充电电源等便民设备,全县4.48万个车位“停车全免费”,设立上千个便民座椅,开通免费古城旅游观光车……
“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人们对正定的未来充满憧憬。既做好文物古建等保护,又挖掘古城历史文化,鉴古知今,这座古城散发新的活力。
上海
建筑能阅读 城市有温度
曹玲娟
1987年,27岁的葛雅萍嫁进武康大楼。30多年过去,当年的新娘子,如今已是孩子的外婆,昔日岁月历历在目。“刚嫁到这里时,这些墙都是漏水的,楼里杂乱的电线像蜘蛛网。没想到,今天的大楼这么漂亮、这么适意。”
葛阿姨生活的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兴国路等五街交会处,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建筑立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一、二层是东南亚常有的骑楼样式,三至七层为清水红砖墙,设计有铁栅栏的小阳台,顶层的阳台沿着整个大楼外墙转了一圈。
如今,这座百年老楼已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武康大楼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完成了两次保护性修缮,连大楼周边架空线也被全部清除入地。剥去“蛛网”后的整体建筑风貌,在清朗天际线下完整呈现。大楼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每一块红砖都力求复原当年模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哪怕是针对居民生活必需的空调问题,都请来专家团队,制定外立面空调机架专项方案,尽可能将附着物对原有风貌的影响降到最低。
武康大楼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海英形容,修缮“既要面子、更重里子”,“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激发共治自治活力。”
走进武康大楼,现代化设施与回旋式楼梯和谐相融,干净整洁的楼道里,透过老式格窗向外眺望,可以望到如火般朝霞、绯红夕阳。近年来,居民代表、绿化部门和专业机构群策群力,将大楼内废弃空间改造成迷你空中花园。葛阿姨最爱带外孙来这里玩耍,认认绿植聊聊天,这里成了居民们晾晒衣物、休闲聚会以及协商议事的理想场所。
这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特色所在。在人民城市理念下,注重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活化”的动态平衡,以历史建筑功能转型与街区“微更新”为切口,实现民生改善、风貌保护和城区能级提升三方平衡的目标。
在更新中,武康大楼越来越火,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天平路淮海中路口的锐角区域是武康大楼最佳拍摄点位,人行道原本宽2米,大量游客一度站在车行道上拍照打卡,造成安全隐患。上海于2020年对此处进行微更新,将该转角空间向外拓展数米,形成了约500平方米的源点广场。
不只是武康大楼,目前,上海已划定并公布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44片,已确定并公布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1058处。要论上海风貌保护的目标,一句话可以概括:“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人间烟火处,风貌更迷人。风貌区保护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推动了城市和经济发展。武康—安福风貌街区,范围不过0.4平方公里,日均人流量2万至3万人次。人们手执咖啡一杯,漫步街头,打卡武康大楼,漫步至安福路,在穿过梧桐洒向街面的阳光下,在餐厅外摆位的悠闲自在之间,完成一场城市漫游与经济活力的美妙交融。“巴掌大”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2023年末年度财政贡献就已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上海诠释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浙江杭州
“文化大走廊”串珠成链
窦瀚洋
漫步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通过AR(增强现实)眼镜,良渚先民5000年前的生活借助科技手段生动呈现在眼前;从良渚博物院出发,来到特色商业市集“玉鸟集”,咖啡店的拿铁拉花图案也可以是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咖啡师还能讲解玉礼器的文化内涵;紧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瓶窑老街,如今是年轻人追捧打卡的“非遗聚落”……
从杭州城北远眺,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西望径山,东邻运河,良渚博物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古镇、老街散落其间,宛如玉带,横贯东西,串联古今,这就是规划建设中的“良渚文化大走廊”。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叶维军介绍,按照“廊道式”的发展理念,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余杭区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古城与新城连接、历史与现代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
良渚文化遗产的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变为周边区域发展的新动能。“每次去良渚博物院,我总会思考,如何把良渚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的产品中。”落户良渚新城的杭州字棒棒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书法学习软件的开发。公司负责人张冬青隔三岔五就要去良渚博物院走一走,除了感受良渚的文化氛围,也会去寻找一些新灵感。
在余杭区,当地创新建立起“建新城保古城”机制,通过土地出让金反哺遗址保护,形成“新城收益支持古城保护”的良性循环。不仅将良渚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出让金部分用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实现了资金反哺,也依托良渚遗址的辐射效应,吸引数字文化企业纷纷落户良渚新城,从而实现产业反哺。
在叶维军看来,该模式既保障了遗址保护的资金需求,又通过新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目前,良渚新城的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入驻企业1200多家。
在杭州,良渚遗址所在的余杭区通过空间整合、产业融合、机制创新和国际交流,构建起“遗址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城市升级”的闭环体系。人们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区域发展的战略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延续千年的灿烂文化正融入当地的城市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山西平遥
“古城里的生活更舒心了”
付明丽、赵芳
自迎薰门步行入城,斑驳的老城门、深深的车辙印、厚重的古城墙、精美的雕刻……2.25平方公里的山西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古迹、近4000处传统建筑。走马观花看一遍,也要花上一天时间。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1997年,平遥古城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河。这座“历史博物馆”里,处处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文化遗迹。
平遥古城申遗前后启动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当时古城居民有4.5万人,现在已减少到约1.1万人。通过搬迁,古城交通、街区整治、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为实施古城保护腾出了更大空间。
平遥古城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原住居民与游客的关系?
“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认为,文化的力量支撑着平遥古城的精气神,正是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使古城的文化文脉、民风民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留住烟火气,首先要留住祖祖辈辈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为兼顾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2020年,平遥县启动平遥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对古城内121条街道的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6类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整个工程历时3年、投资13.9亿元,彻底解决了困扰古城多年的雨污分流、积水内涝、电力负荷不足等问题。
“雨季巷子里不反味儿了,旅游旺季用电高峰也不断电了,古城里的生活更舒心了。”窑门巷12号院子的主人郭小强很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
与此同时,平遥县在对古城内私有产权性质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铺开了总投资500余万元的古城“天面、立面、街面”专项整治行动,让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色名片”。
留住烟火气,要不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为挖掘晋商文化内涵,平遥于2013年打造了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这部剧带领游客从现在的平遥,一路看到古代的晋商,已经持续了12年。更重要的是,剧中演员大部分是本地人,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感情远胜于任何专业技巧。平遥古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日晨认为,古城应该可听、可看、可感、可知,将已有资源纳入整体叙事体系。
平遥以城为基,打造了24处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400余家旅游特色商铺,培育了迎薰门3D灯光秀、焕真科技秀、汉服体验馆、研学旅游基地等一批新业态。每年有1000多万人来到这里,他们打卡古建、体验非遗、品尝美食,与原住居民共同创造新的古城文化和城市记忆。
广东潮州
留下了一个“活着的古城”
李纵
略带沧桑的屋檐、鲜艳透亮的琉璃窗、色彩斑斓的水泥花砖……置身广东省潮州市牌坊街义井巷内的雪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时光隧道的大门。这座始建于1946年的老宅,是民国时期百货商号“吴祥记”创始人吴雪薰为奉养母亲而精心设计建造的。
“历经风霜的老宅摇身一变,成为一间咖啡茶舍,每天迎来送往,十分热闹。”吴雪薰的外曾孙张庆春说,雪居凭借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服务深度融合的特点,成为八方游客来潮州打卡的新晋网红地。
“实际上,雪居曾长期闲置,近乎荒废。”因不忍心看到老宅被荒废,近年来,在潮州市相关部门的发动和指导下,张庆春自己出资修缮了老宅。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有的吊顶、花砖、门框上的“红毛灰”等老物件“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下来”。“这就是历史的痕迹,残缺了也有它的意义。”
雪居只是潮州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广东潮州古城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街巷格局,上千座古建老宅散落其中。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被赋予新的内涵,那些被修缮改造而成的民宿客栈、茶馆餐厅,成了游客感受潮州古城人间烟火的落脚点。
这些年来,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潮州始终担当“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的使命,围绕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动群众参与,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让139处文物点和1000多处古民居重焕光彩。2023年,潮州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至今仍有5.8万名原住居民生活在潮州古城中。古城里保留了传统的社区结构、民俗民风,潮州菜、工夫茶、潮剧等普遍融汇于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一个‘活着的古城’。”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说。
何晓军介绍,在推进潮州古城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潮州市一直秉持敬畏之心,探索古城区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模式,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生态“活着的古城”。
暑期到来,潮州古城的旅游热度再次攀升。这座始终注重保护与开发互促互进的千年古城,正焕发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夺目光芒。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