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十年”系列报道之一
“齿轮”转动四十年

今天是“余姚市”四十周岁生日。四十年前,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彼时,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乡镇企业兴起、商品经济活跃,传统“县”的行政建制已难以适配产业扩张、人口集聚、城乡融合的新需求。撤县设市,通过行政能级的提升,打破县域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赋予地方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更灵活的资源调配空间、更适配城市发展的规划职能,从而释放区域发展潜能,这既是国家对县域经济活力的“赋能”,也是对地方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托举”。
这四十年,是田野与流水线的交响,是乡土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深沉跫音。余姚的街巷车间里,跃动着中国县域发展的强劲脉搏。让我们透过这座城的星火,触摸大时代转型的温度。今天,让我们讲一讲余姚四十年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浙江余姚,田埂间的晨雾还没散尽,曾经握惯锄头的手开始拧起螺丝。千家万户的“创业基因”被激活,让余姚第一次尝到工业的甜头——泥土里长出了“齿轮”。
九十年代的风,带着海的气息吹进余姚。集装箱里的小家电贴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沿着航线驶向全球,余姚的工业版图越画越大。
新世纪的晨光里,转型的脚步更疾了。代码敲出的新业态与传统制造业碰撞出火花,那些曾靠性价比突围的企业,如今在“专精特新”的赛道上冲刺,实验室里的专利转化成生产线的竞争力。
从40年前“县改市”那天起,余姚的转型就不是简单的转身,农业大县的底色上正绘就现代化工业强市的新图景。
落子成势 创业沃土育万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余姚市场生机勃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1984年,王文鉴揣着从银行贷款的6万元,带领8名高中生办起了工厂——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这也是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舜宇”)的前身。
在重产量轻技术的年代,王文鉴率先组建技术团队,为企业注入“技术立企”基因。1988年,企业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相机镜头年产35万套,占全国总量的九分之一。该里程碑产品至今仍陈列于舜宇展厅核心位置。
成立之初,舜宇将相机镜头生产作为发展突破口。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从6万元贷款到800多亿港元市值,从太阳高度测量仪到全球光学供应链,从4间厂房到千亩园区——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触最大的是“成长”二字。
撤县设市后,余姚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舜宇城西产业基地一期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一年,二期项目摘牌到开工不足十日,彰显了惊人的“余姚速度”。如今,舜宇城西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厂房及配套达95万平方米,吸纳员工超2万人。
作为舜宇的第一名大学生,现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的王文杰表示,“舜宇的壮大离不开余姚沃土的滋养,政府‘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高效服务机制,让企业轻装前行、跨步发展。”
舜宇的崛起是余姚经济发展的缩影。余姚撤县设市的40年,也是余姚经济蓬勃发展的40年。小作坊、乡镇企业蝶变为现代化集团,涌现出舜宇、江丰电子等一批行业翘楚。它们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不仅推动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崛起,更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就业提升的核心引擎。
数据为证:40年来,余姚工业总产值从数十亿元跃升至数千亿元,工业企业数由1985年的993家增长至2万余家。近三年,工业为余姚市贡献了超60%税收、70%的就业岗位。
如今,厂房林立、人才汇聚的繁荣景象,正是余姚经济活力迸发、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扬帆出海 外贸转型闯世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8年5月,宁波市余姚进出口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这座浙东小城正式开启进出口贸易新篇章。
三十余载春秋更迭,余姚外贸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出口产品实现了从农副产品、轻纺制品到智能家电、精密模具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
在宁波大华电器现代化车间,10余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90年代我们以吸尘器配件起家,2000年完成整机生产转型。”该公司外销部经理潘春江指着生产线介绍,在余姚,小家电生产拥有“半小时产业生态圈”优势,泗门的电源线、模具城的注塑件、本地的辅料配套皆触手可及。
近三年,该企业累计投入4000万元进行技术升级,新引进的AGV物流机器人穿梭于车间,实现了物料自动配送。目前,企业年产吸尘器突破500万台,订单已排至年末,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6亿元大关。
工人给吸尘器贴上英文使用标签。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余姚市商务局对外贸易科科长张荣尧介绍,在撤县设市以来的40年间,余姚市外贸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88年的4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53.8亿美元,年均增长42.9%。截至2024年底,余姚共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3800余家。
此外,余姚市贸易“朋友圈”持续扩大,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70余个国家发展至如今的205个国家。据介绍,未来,余姚将依托数字创新产业园及“产业带选品中心”等本土资源平台,加速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模式转型,开辟、做强外贸发展新赛道。
创新赋能 智造高地启新程
六轴机器人虽然灵活度高,但存在制造成本高、动态响应速度慢的瓶颈。在车间,是否有更具性价比方案?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研发进展给出了肯定回应,其四轴机器人在电子精密装配、汽车零部件制造、光伏晶片处理、医疗器械封装等场景已实现六轴设备替代,单线产能提升68%。
该公司副总裁王丽指出:“智昌新投产的四轴机器人,通过与机器视觉和具身大模型的结合形成具身智能体,重构了精度、效率、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与传统六轴机器人相比,这不是简单的轴数替代,而是制造范式革新。”
余姚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岑海明表示,余姚的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早,2015年依托制造业基础,余姚启动机器人智谷小镇(以下简称“小镇”)建设,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强链补链。目前,小镇已聚集32家研发机构(含省级8家),累计获837项发明专利授权,6个首台(套)产品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今年,小镇发展势头强劲:投资1.85亿元新建的年产75万台智能洗地机器人生产线项目正有序推进;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与宁波东力合资推进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国产化替代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释放强磁场效应。
产学研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科技成果走下“书架”摆上“货架”。2017年浙江大学与余姚共建的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专注机器人基础研发与高端人才培养,是浙江省首个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博士后创新联合体。
电容笔传感器产品虽小,科技含量却很高。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截至目前,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累计培育孵化企业40余家。最近,研究院企业又要“上新”了。该院总工程师程仙平透露,其团队自主研发的电容笔传感器即将于8月量产,“余姚产线正在调试,产品合格率测试正稳步推进。”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九十年代外向型经济乘风破浪,新世纪智能经济弯道超车……余姚自“县改市”以来,迈出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从传统县城向现代化工业强市转型的步伐。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较1985年增长185倍,余姚实打实的经济数据,完美诠释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教科书式样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