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BA”送出妙传 看台州体育经济如何拿分

7月20日晚,“浙BA”台州赛区预选赛暨台州市首届城市篮球联赛圆满收官,赛场上激烈的拼抢声与观众的欢呼声犹在耳畔。
小组赛交锋,台州湾新区队曾以两分之差憾负玉环队,决赛再相遇,台州湾新区队力挽狂澜,拿下台州赛区冠军;三门队在首战惜败后迅速调整状态,力克椒江队、黄岩队、路桥队,三天三胜、三战三捷;路桥队与天台队撕咬比分,鏖战四节,打出台州赛区首场加时赛……
赛场内,台州人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让球迷为之动容;赛场外,台州经济同样以拼搏的姿态“勇立潮头”。
一场赛事就是一座城市的“活名片”,既能擦亮品牌,更能撬动综合竞争力。这场火遍全城的区域性篮球赛事,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单项赛事的精彩,更是“台州制造”,特别是体育产业集群在转型升级浪潮中展现出的强劲韧性与创新活力。这背后,是台州体育经济从“草根生长”迈向“科技赋能”、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的体现。
创新驱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中场休息期间,台州造好产品在热烈呐喊声中被送出。三门造的“浙BA”官方指定用球、临海造的运动眼镜、温岭造的球鞋……制造之都的金字招牌一次又一次精彩亮相。
台州体育产业的崛起,正是区域特色经济厚积薄发的结果。长期以来,“台州制造”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体育经济发展,正是这种制造基因的集中体现。以三门健龙体育为例,其产品能成为FIBA认证和国际大赛的常客,背后是材料科技与精密工艺的持续投入;而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的三门冲锋衣,不再甘于做“大牌平替”,而是依托规模化生产与功能性创新的结合,在市场掌握话语权。
这些看似分散的“点”,实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台州制造”正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由“制造”向“质造”与“智造”跃升,从“隐形冠军”向“显性力量”转变。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工者,而是具备技术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的市场参与者。
科技不再是点缀,而是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业集群也不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形成系统优势。这种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从“成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进化,是台州体育产业乃至整个民营经济应对复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码。
“体育+”经济迸发无限潜力
在路桥,球迷在户外篮球夜市点上啤酒、小龙虾,现场直播大屏酣畅观赛。“观赛+消费”模式,就是将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增量和产业活力的创新尝试。
“浙BA”赛事的举办,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催化了“体育+”的融合发展,为台州经济注入新动能。赛场内外的热烈氛围,延伸出“篮球夜市”、消费券联动、文旅融合等丰富的消费场景,生动演绎了“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效应。
眼下,台州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正在不断拉长,从单纯的装备制造,拓展到赛事运营、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商贸服务等多个维度,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台州拥有坚实的制造基础和活跃的民营经济,完全有能力在“体育+”这片蓝海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台州体育产业及区域经济升级目标清晰。2024年颁布的《台州市体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提出,到202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较2022年提升30%,目标是打造全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标杆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城市。
从赛场篮球到赛事消费,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台州正以体育为纽带,连接创新、激活消费、提升城市活力,探索“体育+”融合发展路径。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入,体育经济将持续释放动能,为区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更多属于台州的别样精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