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乡”约龙泉:“逆行”青年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8月12日15:56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股青春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丽水龙泉乡村的面貌。告别繁华都市的喧嚣,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逆行”返乡,带着梦想、创意与专业技能,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别样的奋斗篇章,他们成为激活龙泉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关键因子。

从“邂逅”到“深耕”:青年创客扎根乡村沃土

深耕文旅行业17年的创业青年周斌,因一次拍摄与龙泉住龙镇结缘,便被其山水之美深深触动。2024年,他正式成为住龙镇的“共富合伙人”。由其负责运营的“龙之星”水陆一体研学乐园,不仅直接解决了20个本地就业岗位,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群众增收超100万元。尝到甜头的周斌信心更足,正计划拓展二期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龙之星”水陆一体研学乐园。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之星”水陆一体研学乐园。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周斌并非个例。来自遂昌的“90后”青年邝阳,同样被住龙镇的红色底蕴和丰富业态吸引。在当地干部的协助下,她重新定位运营了红军老街上的饭店。面对游客停留短、消费低的问题,邝阳敏锐洞察到年轻人消费场景缺失的症结,于是着手打造精品咖啡店,营造慢节奏、有人情味的社交文化空间,推动“景点游”转化为“可停留”的日常体验。

与此同时,住龙镇青年徐慧婷也带领团队提升了“1935露营基地”,迎接暑期研学热潮。自2022年参与乡村运营以来,徐慧婷团队充分挖掘当地生态与红色资源,开发运营了露营基地、山居酒店、水乐园及职工学校,拓展了研学、康养、培训三大业务板块。2024年累计接待5万人次,实现营收3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9万元租金,带动3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激活了景区内二次消费。

多元业态齐绽放:青春智慧赋能乡村蝶变

青年返乡创业的赛道日益宽广,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

激活产业潜力,新业态破土而出。当大城市竞争白热化,00后女孩操雅琴选择在龙泉八都镇开起一家20平方米的原木风咖啡店,借力短视频打破小镇创业封闭模式。开业首日即卖出六七百杯饮品,仅用两个月便收回成本,月入超3万元。“小镇咖啡让人放松”,操雅琴的成功实践,奏响了八都消费升级的新序曲。

山高路远的龙泉屏南镇则靠体旅融合吃上“生态饭”。温州青年杜育杰2023年因越野赛结缘屏南,2024年以接手运营的民宿作为训练基地,设计特色越野线路,已举办近10期训练营。今年“五一”的“越野少年派”活动吸引82个家庭、200多人参与,“体育+旅游+乡村”融合效应显著。

原木风咖啡店。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八都镇的一家咖啡店。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引领数字变革,新技术赋能传统。八都镇青年蔡欢,2020年从杭州返乡。坚信“农业要走科技路”的他,针对传统育苗效率低、存活率低等问题,积极推动大棚改造,引入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和远程监控系统,用科技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在龙泉宝溪乡塘上村,00后新农人吴小倩和金宇轩放弃城市直播工作,返乡专注自媒体短视频创作。短短3个多月,其推出的20条乡村主题视频浏览量超百万,迅速走红。他们计划将流量转化为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深度融合,老村落焕发新生。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龙泉上垟镇源底村,今年初迎来了一支由杭州企业家俞奇峰带领的年轻运营团队。他们尊重古村原有风貌,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巧妙融入现代元素:将“大鱼海棠”义仓旁的牛栏、鸡舍改造为特色咖啡馆和休闲打卡区,设置义仓手工体验馆,重启沉寂的大戏台。目前,团队正着手打造原木天幕、三角木屋等,计划发展露营经济。“运营团队入驻后,闲置资源盘活了,业态丰富了,游客越来越多!”源底村村委会主任林建伟对这群“合伙人”赞不绝口。

政策护航筑暖巢:“双向奔赴”共绘乡村新图景

青年人才的纷至沓来,为龙泉乡村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激活了产业潜力,推动了数字转型,传承了文化根脉。同时,青年也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拓展了个人价值。

龙泉正以积极姿态拥抱这股青春力量。近年来,龙泉着力开展青年“引育用留”工作,推出“青创十二条”“1+N人才科技新政”等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打造了窑望青创园、河滨坊青创园、共富新创平台等一批青年众创空间;创新推出“青创贷”“新生贷”“创客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近三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近6亿元,提供创业担保3829万元、贴息282万元,切实降低青年创业门槛。

窑望青创园

窑望青创园。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服务保障,龙泉高标建设青年·人才服务中心等载体,创新推出青年友好卡、友好门店、清泉夜校、亲青恋、青创沙龙等特色服务,提供376套青年人才公寓,构建起“吃、住、创、享”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打通青年入乡“最后一公里”,今年龙泉在8个乡镇(街道)推进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提供46个实践岗位,覆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运营等领域,并提供“1+N”一站式服务。

乡村也在主动求变,为留住年轻人创造环境。住龙镇、宝溪乡探索“民宿+办公”模式打造数字游民基地,吸引“数字青年”旅居共创;石达石街道活用新媒体推介资源,成功招引团队打造“梯田村咖”网红打卡地;西街街道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与专业公司合作打造疗愈主题民宿聚落,形成“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共赢模式。

青年与乡村的这场“双向奔赴”,正在龙泉的山水间激荡出澎湃的活力,一幅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崔建霞、王苏珍)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