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一只固城湖螃蟹的“数字”之旅

秋风拂过南京高淳固城湖,万亩蟹塘波光粼粼。清晨5点,58岁蟹农吴国明站在船头,熟练收起浸泡了一夜的地笼。捆蟹师麻利捞起青背白肚的蟹,草绳绕两圈,蟹腿绑上溯源卡扣——这只蟹从此便有了自己的专属“身份证”。
绑好溯源卡扣的固城湖螃蟹。人民网记者 王丹丹摄
“别小看这张卡,背后可连着三个码。”吴国明把分拣好的蟹倒进船舱,“每只蟹都有名有姓,从湖里捞起到端上餐桌,扫个码就能查全程。”
这枚卡扣,正是高淳固城湖螃蟹“三码合一”质量认证体系的关键一环。固城湖品牌管理办公室主任吕虹介绍,这套系统包括产地码、溯源卡扣、流通码,分别对应螃蟹养殖塘口、生长过程和物流信息。
“消费者扫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再扫蟹身上的卡扣,既能认证固城湖螃蟹品牌,还能看到蟹的‘前世今生’。”吕虹向记者现场演示时,手机屏幕立即跳出了养殖户信息、塘口实景、投喂记录、检测报告、物流轨迹等,全流程一目了然。目前,该品牌已连续三年授权主体超400家,今年已达425家。
高淳固城湖螃蟹“三码合一”认证通过后的画面。人民网记者 王丹丹摄
如何买到正宗的大闸蟹,曾是消费者的痛点、品牌管理的难点。五年前,高淳在行业内首创品牌授权检测准入,搭建“三码合一”全程质控体系,用数字化守好质量关。《2023年中国河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固城湖螃蟹在全国48个河蟹产区中,产业数字化单项评分排第一。
高淳螃蟹的数字化,远不止销售端的溯源。在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基地,董事长强发旗盯着数字化监控大屏,66个塘口的数据实时更新:溶氧量6.1、水温27.3℃、pH值7.8……“这套物联网系统能自动监测水质变化,溶氧低了增氧机就会自动启动。”强发旗介绍,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经过十余年五代选育,2023年成功培育出河蟹新品种“金农1号”。
借助智能表型测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关键基因功能解析,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种质数据库。“传统育种依赖经验积累,而现代育种则依托数据驱动。”强发旗说,“金农1号”饲料利用率比普通蟹高13%,生长速度快12.5%左右,这正是数字育种的力量。
有了好种苗,高淳人又用数字化养出好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的万亩蟹塘里,“水下小区”成了螃蟹的家。塘底用多孔砖搭“防护墙”,每只蟹都有独立空间。再搭配智能投饵船、无人收割船,亩产最高达520斤,是传统养殖的两倍多。
合作社还带动周边农户共享数字化红利,现有社员3218户,养殖面积13.68万亩,带动超10万户农户养殖。通过统一提供蟹苗、技术标准、销售渠道,传统养殖户也能搭上“数字快车”。
高淳区河蟹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人民网记者 王丹丹摄
卖蟹同样靠数字“提效”。在南京固城湖螃蟹市场,数字化正重塑交易模式。作为长三角最大螃蟹交易市场,这里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还打造了全国首个河蟹供应链数字化系统,开出全国首张虾蟹产地收购电子税票。2024年开市期间,市场总交易量达1165.2万公斤,交易额超20亿元。
傍晚,快递车驶入固城湖螃蟹市场,满载着即将发往全国的包裹。在市场经营螃蟹店20多年的田义军,客户已遍布全国,“最远到新疆,线上订单占了大半。”他店里的工人正熟练打包,每个礼盒都贴着专属二维码,“这些蟹次日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餐桌上。”
从数据变化更能看清产业成长:2020年,高淳区螃蟹养殖面积22.8万亩,年产量1.72万吨,产值约20亿元;2024年,养殖面积微调至22.49万亩,年产量增至1.79万吨,产值突破30.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更达109亿元。
“依托智慧养殖系统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今年固城湖螃蟹产量将首破2万吨,规格预计比往年大5—10克,有望实现量价齐增。”高淳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邢文翔介绍,2025年,当地螃蟹养殖面积稳定在21.9万亩,已基本形成涵盖苗种培育、成蟹养殖、加工运输、电商销售、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秋风有信,蟹肴有约。在高淳,从种苗选育到智慧养殖,从质量溯源到数字营销,每一只螃蟹都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一段从塘口到餐桌的“数字故事”。固城湖畔,这些带着“数字基因”的螃蟹,正爬向更广阔的市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