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规模最大老年食堂亮相东浦,至此全区老年食堂已达到34家

绍兴越城实现老年食堂镇街全覆盖

王晓宏
2025年10月28日08:38 | 来源:绍兴日报
小字号

  10月27日中午,绍兴越城区东浦街道金家村78岁的陈老太赶到东浦老年食堂,点了一份绍三鲜和一份扎肉,打折后只需20元。“新鲜、分量足,够我们老两口吃两顿。”陈老太开心地说。10月26日,东浦老年食堂这家越城区规模最大的老年食堂开始试营业。至此,全区老年食堂达到34家,实现了13个镇街全覆盖。

  走进位于越城区耶溪路上的东浦老年食堂,只见近500平方米的空间内整齐摆放着木质桌椅,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桌椅高度精准调配,贴合老年人起身就座;防滑地面,搭配清晰的安全标识;通道宽敞,适合轮椅等通行;LED大屏幕上轮流播放着传统戏曲、经典老歌……所有的装修细节,都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记者现场看到,菜品有近40道,荤素各半,以家常菜为主,且价格亲民,如最便宜的水波蛋每份4元,最贵的酸菜鱼也每份18元。“除了单点,我们推出套餐服务,具体包括12元、15元和18元三种套餐,每种套餐两荤两素。老年人就餐,根据不同年龄,可享受6折到8折不等的优惠。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方便老年人及周边居民就餐。”东浦老年食堂负责人王海枝说,针对一些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他们还会提供送餐服务。此外,他们将围绕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定期组织健康养生讲座、手工制作、棋牌比赛等文娱活动,推动老年食堂从助餐向综合服务转型。

  在老年食堂有折扣优惠的同时,东浦街道邵家村、金家村等村还制定了助餐补贴。“我们对村里有需要的老人每人每餐发放3~5元的补贴,全年预计发放补贴20万元以上。”邵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康说。东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钟见标介绍,东浦辖区内村庄多,有些村民平常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对老年食堂的依赖性不高,单村开办老年食堂会面临运行难的尴尬,但部分老年人确实有“做饭难,吃饭难”现象,因此街道在选址上精准定位,以老年食堂为轴心,辐射周边10多个村社,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圈”。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越城区迪荡街道龙洲花园社区老年食堂投入使用。近年来,越城区积极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不断完善布局均衡、方便可及、优质安全、经济实惠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2024年,越城区将“越·颐养”爱心老年食堂建设行动纳入区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结合自身实际,各镇街摸清老年人口分布、饮食习惯、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再按照“就近原则”,不断织密老年食堂网络。如灵芝街道根据各个片区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如今已有4家老年食堂,东南部的养老助餐网络日益成熟。接下来,将重点对北片区布局老年食堂。

  老年食堂好不好,老年人能不能吃得起、吃得好、吃得久是关键。对此,越城区鼓励各个老年食堂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与市场化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涌现出了多家运行稳健、特色鲜明的老年食堂。塔山街道沈园社区的“沈园食坊”老年食堂请来两位五星级大厨掌勺,不仅吸引了老年人就餐,附近上班族以及外地游客也纷至沓来,每天食客人数超过100人次。府山街道越都社区老年食堂发动志愿者参与日常管理和服务,压缩运行成本,并依托周边青少年宫等单位,拓展学生等客源,老年食堂步入良性发展。灵芝街道“越芝味”老年食堂运营方给菜肴贴上“红绿黄”三色营养标签,用最直观的方式为老人的健康饮食把关。

  为推进老年食堂助餐服务扩面提质,构建“15分钟助餐服务圈”,越城区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模式。目前,老年食堂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依托居家养老中心、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及单体建设而成。其中,通过单建方式建成的老年食堂要求达到“阳光厨房”标准,政府按照实际投入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