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地图”暖人心 “十大指引”定标准
杭州上城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样板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在于楼宇的高度,更在于治理的精度与服务的温度。11月5日,杭州上城区召开“最美红巷”社会治理共同体暨全域深化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发布全域深化“一呼百应”社会治理共同体和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同步成立“一呼百应”社会治理共同体,并落地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等多项暖心服务,为城区治理注入更多力量。
据统计,上城区新就业群体规模超1.7万人。这些“扎根城市、深入街巷”的从业者,凭借其职业特性成为基层治理中最活跃的“移动神经元”。为精准对接服务需求,上城在小哥集中的商圈、楼宇、街巷等关键区域,精心打造178个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驿站,标准化提供休憩补给、技能提升、健康保障等6大类24项核心服务。其中,位于四季青街道钱江苑社区的区级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堪称样板——小哥休息区、智能换电区、友好食堂、小哥学院、健康驿站等功能区布局合理,实现服务与关爱“一站式”集成。
服务不只是固定阵地,上城还充分发挥党建联建聚合效应,推动职能部门资源下沉,积极吸纳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共建力量,创新打造“清凉一夏”关爱行动、“爱心驿家”便民服务、“小候鸟”暑期托班等140余个特色友好场景,让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到“城市有温度,服务有热度”的归属感。
从顶层政策设计到全域服务网络铺开,178个友好点位与140余个特色场景相互串联,共同织就成一张覆盖全区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让温暖触手可及。未来,上城将持续做优“尚小驿”服务矩阵,计划到2027年累计建成各类服务中心和站点不少于230个,让服务网络更密、覆盖更广。
值得关注的是,上城区还创新制定了友好场景建设“十大指引”,针对不同场景细化建设标准,全域打造友好单元。比如友好街道层面,通过制定小区公约、规范驿站建设、建设友好食堂、培育社会组织等举措,推动友好场景建设拓面提质、全域深化;友好小区通过优化动线指引、推动弹性准入、健全应急响应等举措,系统解决进门难、找楼难等问题,打通配送最后100米;友好商圈通过设置专属停车位、开展“友好商户”评选、提升智慧服务等举措,系统解决骑手停车难、取餐慢、休息难等问题。
这些务实举措也得到了新就业群体的真切认可,外卖骑手小陈就深有感触:“对外卖员最友好的事,一定是路好找、门好进、车好停。如果一进小区、楼宇和商圈,就知道路线该怎么走,这对我们就特别友好。”
从衣食住行的基础保障到排忧解难的议事渠道,再到参与治理的激励机制,上城区通过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公共安全“三公”系统集成创新,成功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让“在上城、更暖心”成为鲜明标识,一条“共成长、共治理、共幸福”的治理新路径正在形成。
“当前,全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已迈入标准化、精细化、全域化新阶段。”上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全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的“上城样板”,为全市“小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经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