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否繼續下鄉演出的問題上,團長王曉平沒有一點鬆口的意思,但這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在他看來,劇團的事業正隨著下鄉的車輪滾滾向前,偶遇“失衡”,也能在不息地運動中找到新的平衡……【詳細】
【視頻】婺劇青年演員:學不夠 演不夠 浙江婺劇團總經理王曉平:抓好“四個市場” 金華婺劇促進會秘書長王亦平:傳承,從娃娃抓起 浙江婺劇團書記嚴立新:越演,才越有活力 婺劇表演藝術家朱元昊:提升,須形成流派 戲台老板邵美蘭:走進“草根戲台” 在浙江婺劇團,有這麼一些年輕人,是婺劇讓他們聚在了一起,也是他們,讓這裡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朝氣。
早上七點,演員們就陸陸續續來到金華市城隍廟旁邊的人民大會堂,這是他們的駐地,也是他們的排練和演出的地方。
相對於其他劇種來說,婺劇中對武戲的要求更多,因此,翻跟斗成了他們每天的必修課,之后,是台步、唱腔和基本動作的常規訓練。劇團中出演許仙的樓勝今年26歲,已經算是劇團中資格較老的人了,不少戲中都由他來擔任主角,但他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依然堅持訓練基本功。
雖然只是訓練,但每一個翻滾,他都會盡力做到最好。其他的年輕演員更是如此,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都是那麼傳神,拿出正式上台演出的勁兒來要求自己……【詳細】
我們現在主要抓四個市場,包括農村市場、國外市場、學校市場、城市市場四大塊。
我們一直有一個思路——“農村是我們的根”,農村這個市場,如果你有了,你不光會有經濟效益,更能社會效益。我們是國家和人民養活的,就要盡一切努力回報社會。
因為我是群眾演員出身,我很早就看出來現在的藝術院團存在哪些問題。我當團長之前,浙江婺劇團一年也就20來場。所以當時我一上來,就說要走市場、走農村!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條件走城市市場,要錢啊。
現在很多院團不願意下農村,搞個精品就封箱,老百姓卻看不到。我們的精品劇目拿完大獎回來,馬上就改成農村版。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我們在北京給國家領導人看過的劇目,在農村也能演。我們的《昆侖女》《夢斷婺江》《穆桂英》都得過全國大獎,每一個我們都在農村演過好幾百場。所以我們始終強調,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詳細】
印象中,戲台總是跟著劇團跑。演員在表演之余,也是劇務和苦力,每到一個地方必先搭台,然后才是整理休憩、招攬生意。這樣的表演,因而多了幾分漂泊的味道。
如今,城市裡傳統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廣大的農村市場卻依然紅火。越來越多的劇團“輕裝上陣”,拋棄“笨重”的戲台,走進鄉間。
這就帶動了一個職業,戲台老板。每逢大節、大喜、大壽,村民們的耳朵開始期盼楊六郎和白素貞,那些沒有禮堂或劇場的村鎮就會想起他們。在晒谷場上支起一個大木台,再用油氈布擋上毒辣的太陽,十裡八鄉的叔伯姑奶們陸續趕到,連軸大戲將從下午1點唱到晚上10點。
第一次見到邵美蘭——圓臉盤,短波浪,袖子捋起,橫挎一個腰包,一看就是個生意人。她是婺城區長嶺村人,從19歲開始,她的人生就開始圍著戲台轉……【詳細】
說起“魁星點斗”,婺劇迷們不會陌生。在金華,每逢廟會,或婺劇戲班每到一個地方的頭場,表演的最后一幕都缺不了“點斗”,寓意青年學子得佔魁頭,高中狀元。
魁星,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文曲星”。相傳,“魁星”是古時某位皇帝的女兒,相貌極丑,卻是滿腹文才。皇帝很寵愛她,決定由她來欽點狀元並招為駙馬。洞房之夜,駙馬卻被新娘的容貌嚇死。公主很傷心,以身殉情。上蒼感其才華,便選了她做“文曲星”,專點“狀元郎”。
在婺劇中演“魁星”的是小花臉,穿魁星衣,走矮子步。左手捧斗,右手執筆,胸前露乳,偏女性打扮,戴著一個很丑的面具。出場亮相后,由樂手高念四句:“魁星出華堂,提筆寫文章,麒麟生貴子,必中狀元郎。”
浙江婺劇團最出名的小花臉演員當屬現在已是80高齡的吳光煜了……【詳細】
丹鳳眼,柳葉眉,粉面紅唇……6歲的葉可喻第一次上戲曲妝,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時興奮地叫了起來:“好漂亮呀!”待到戲服上身,她更來勁了:亮出架勢,一踢腿走起一圈台步,虎虎生風,活脫脫就是一名小女將!
6月8日晚上,葉可喻首次登台,在學校的藝術節上表演婺劇《穆桂英挂帥》中的一個小選段。為此,她和其他三位小伙伴已經苦練了三個多月。
如今,在金華,像葉可喻這樣的“婺劇娃娃”還真不少。孩子們為何會迷戀上古老的婺劇藝術?這恐怕要歸功於當地的一項“婺劇進校園”活動。從2008年開始,當地政府通過婺劇團送戲進校園、設立婺劇特色試點學校、舉辦中小學生婺劇匯演等一系列舉措,大力推廣宣傳地方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從小就能受到藝術的啟蒙。
葉可喻所就讀的金華市蒲公英國際藝術幼兒園引進婺劇的步子邁得還要更早……【詳細】
“一對紫燕雙雙飛,一隻高來一隻低,我本金枝……”課間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輕聲哼著婺劇《百壽圖》裡金枝公主的唱段。邊上一群女同學在激烈地討論著某某韓劇裡哪個男演員最帥。就如同我不懂她們的聊天內容一樣,她們也聽不懂我在哼唱些什麼。總是被同學調侃為什麼我跟老人一樣,喜歡戲劇,我笑著糾正道“是戲曲”。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許多在金華出生、長大的孩子,不知道我們的家鄉戲叫“婺劇”,我卻對中國的戲曲藝術尤其是婺劇藝術充滿興趣,並且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去學習。我覺得有愛好的人是幸福的!
這樣一種特殊的愛好從四五歲開始。隻記得那時村子裡經常搭台唱戲,小孩子最高興的事莫過於成群結隊,沉浸在各種零食玩具的世界裡,好不開懷。與其他孩子相比,我是個另類,一個人不吵不鬧,一場戲下來,靜靜地坐在爺爺或奶奶懷裡一動不動……【詳細】
2006年,浙江省婺劇促進會宣布成立。之后,縉雲、金華、衢州等地紛紛跟上,宗旨是牽頭促進婺劇發展。這兩年來,以“婺劇進校園”活動最為典型。目前,全市建立60多所“進校園”試點學校,婺劇教育學生達10多萬人……【詳細】
浙江婺劇團這些年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放下身段,主動走入農村市場,進而帶動了其他的農村劇團。大家相互競爭,服裝、燈光等設備也不斷更新換代。戲越演越好,看的人也越來越多,元氣開始慢慢恢復……【詳細】
我認為,如何在六大聲腔當中有選擇地落腳於某一個最典型、最能代表八婺文化的聲腔,,一條路走下去。比如亂彈,平時所有的戲在亂彈裡走,而其他劇種保留一個兩個劇目。這樣一來,老百姓一聽就明白,婺劇來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