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鍛煉了身體,又欣賞了表演!”“聽說還能‘上頭條’!”“我們一群小伙伴早早就報了名。這個迎新活動太有意義啦!”……12月31日下午,記者在人民網發起的“不忘初心,走向明天”徒步迎新活動浙江仙居站終點採訪時,一撥接一撥的徒友爭相“搶”起了話筒,為活動點贊……【詳細】
隨著激烈的音樂節奏,“九獅”凌空飛舞,你爭我奪,誰都不肯退讓,節節精彩的表演引來了人們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表演內容還包括群獅搶球、單獅戲球、雙獅挪球、繡球開苞、明珠落盤、三獅會宴等形式。獨特的道具、鮮明的服飾和優美的音樂舞姿,構成了這些精彩的表演。
九獅挪球自乾隆下江南時流傳至民間,后成趣味獨特的民間藝術。用毛竹制作骨架,用紅綢布裝裱成形態逼真的獅子。再將一隻主獅和九隻小獅分別組裝在2米,寬1.2米,前傾60度的木架上。各獅分別由線控制。出游時,按鑼鼓節奏由2人拉線操作主獅,九人分別拉線操作小獅。九頭小獅就會跳、躍、騰、扑,爭搶噙在主獅口中的圓球……【更多】
跳跳馬是仙居的一項民間藝術活動,馬隊由20多人組成,扮演者騎著馬匹按一定陣式跑動。跳跳馬的馬燈以竹篾作骨架,用紙糊成。分前后兩半系於扮演者腹背部。馬頸系有兩個馬鈴,馬色有大紅、花紅、青、黃、藍、白、花黑等,用半寸寬的有色碎紙條貼上。前有馬旗(由帶馬人迎著),高l米,寬10余厘米,頂端兩側各挂一盞針刺無骨燈。
跳跳馬的形成源於一個叫“泥馬救康王”的民間傳說。相傳宋趙構年間,番邦金兵南下,朝廷奸臣當道,百姓民不聊生,康王趙構被逼單騎南下逃跑,當逃到長江邊時,已是亥時,人困馬乏,隻見江水舀滔,沒有船隻供他過江……【更多】
有“中華第一燈”美譽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起源於唐朝,是一種純粹的工藝燈,燈體不大,高約40厘米,燈體用紅綠兩道土紙粘貼而成,沒有一絲骨架。每盞燈由10至58個燈面組成,凹凸成像,並用繡花針刺成各式花紋圖案,針工之精細達到每平方厘米50孔以上。
它重夜彩,夜間觀燈,燈體玲瓏剔透,各式花紋圖案透過針孔熠熠生輝,一燈制成需經過繪圖、粘貼、燙紙、剪樣、裝訂、鑿花、拷貝、刺繡、豎燈、裝飾等10多道工序。
無骨花燈的獨特工藝還表現在它的式樣上,它有單體小燈和組合杠燈兩大類。單體小燈可制成各種造型的荔枝燈……【更多】
在活動參與者們長長的隊伍中,有一個“家庭”格外顯眼——王雪娟“媽媽”帶著她的10個孩子前來參與活動。這些孩子有九名是留守兒童。每個周末,王雪娟都會陪他們寫作業、玩耍。“孩子們聽說要來以這樣的方式迎新年,早就高興壞了。”說完,王雪娟與孩子們手拉著手繼續大步前行。
“東籬之家”是王雪娟專門創立,專門在周末和假期免費收留當地留守兒童的“家”,有的孩子甚至吃住都在這裡。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了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