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青年“返鄉人”打造“未來鄉村夢”
裸露的岩壁、破裂的磚瓦、荒廢的殘垣……曾經無人問津的鄉村“死角”,卻被一群年輕人“玩”出了新花樣。
“深藍計劃”全景。受訪者供圖
位於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的“深藍計劃”,在不少社交平台上被網友們評選為“長三角出游首選地”。“工業風”“文藝范”“藍色水系”“愛心湖”等熱搜標簽,吸引著一批批游客前來“打卡”。
紅廟村黨委書記沈永甜介紹,“深藍計劃”原來是一處廢棄的礦場遺址,隨著幾十米深的礦坑蓄水后,逐漸與周邊生態環境融合並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起初,有不少驢友自發前來探險、游玩,但由於礦區建設有圍牆、護欄等設施,私自翻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深藍計劃”將礦場遺址進行了開發利用。人民網 艾宇韜攝
然而,即便村裡安排了相關工作人員在現場勸導制止,仍無法完全掌握礦區所有時間段的真實情況。“所以,我們便開始考慮是否可以採取堵疏相結合的方法,有序引導慕名而來的網友,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文旅收益。”沈永甜表示。
經過幾輪挑選,紅廟村最終選擇了一支大學生創業團隊。“他們踏遍了紅廟村的山山水水,有些情況甚至比我這個村黨委書記了解得更清楚。這說明他們是實心實意想留在這裡進一步發展鄉村產業的。”沈永甜透露,雖然與其共同競標的還有幾支經驗更為成熟的文旅開發公司,但經過充分考慮,大家一致認為,應當選擇這支不單純基於利益考量、而是能夠與紅廟村共同成長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
不少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游客選擇來此休閑度假。人民網 艾宇韜攝
2022年,借助“微改造 精提升”契機,當地採用“兩入股三收益”模式,由大學生創業團隊佔股51%、村級強村公司佔股20%、村民佔股29%,對礦區進行了全面環境提升改造。隨后,1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迅速建起,原先的礦場實驗樓運營起了咖啡館,荒地搖身一變成了休閑沙灘……經過大學生團隊的創意改造,在保留礦場原始風貌的基礎上,當地陸續開發出不少新業態,“深藍計劃”也漸漸在網絡上“火”了起來。
不少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游客選擇來此休閑度假。人民網 艾宇韜攝
“深藍計劃”團隊成員戴澤琴表示,很多年輕人在城市裡過著節奏快、壓力大的生活,而這裡恰好有寧靜怡人的鄉村自然風光,所以才會源源不斷地吸引大家前來體驗。據了解,目前,當地周末客流量可達到1000人至2000人,工作日客流量最高時達到近700人。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深藍計劃”客流量更是突破了6000人。
“年輕人就是喜歡去挑戰未知的事業。”“深藍計劃”咖啡館負責人吳長濤認為,鄉村為其團隊提供了展示才華、實現夢想的舞台,同樣也蘊含著大量的事業機遇。“五一”期間,這家咖啡館實現了制作5120杯咖啡的新紀錄。
“深藍計劃”咖啡館生意紅火。人民網 艾宇韜攝
接踵而至的客流高峰,持續帶動鄉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
“我們正努力把原本的農業生產方式轉化為農村生活方式,形成鄉村理想生活圈。”沈永甜表示,從2022年5月開業至2022年底,“深藍計劃”共接待游客40多萬人,當地村民從該項目中獲得的工資薪水以及工程報酬共計300萬元。此外,村民們通過項目入股,獲得了共計58萬元的固定股份收益。“深藍計劃”以大學生創業為基礎,正一步步帶領紅廟村村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以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深藍計劃”定期組織青年創意市集活動。受訪者供圖
“今年,我們計劃增加一些市集和露營等,邀請各地大學生共同參與到這些項目中,為鄉村發展匯聚更多新鮮血液、創造更多創意構思。”戴澤琴憧憬道。
通過新業態與老廠房的創意融合,普通的浙北小山村也吸引了不少當代青年的目光。如今,流量、資源、產業正在此匯聚,青創客的奇思妙想“點燃”了鄉村經營的新思路,也開拓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