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退休教師王坤森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
“幫助困難學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1年9月10日,一張助學匯款單成了曾為大學老師的王坤森最好的教師節紀念。 |
人物小傳
王坤森: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1949年入伍,保衛過水電站建設與鋼鐵生產,榮立三等功。轉業后,王坤森在浙江醫科大學(今浙江大學醫學院)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在學校工作期間,王坤森經常關心和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1993年王坤森退休,但他仍然通過各種方式資助困難學生。至今已結對幫扶7名家庭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
“我知道孩子們讀書有多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
王坤森熱心捐資助學的故事要從他童年說起……
小時候,王坤森家境貧寒,加上母親早逝,省吃儉用補貼家用成為他的生活習慣。“那個時候,吃頓飽飯都難。”王坤森說,就連日常所穿的衣服,也多是從別人家廢棄的物品中找來的。11歲那年,穿著破舊的背心和短褲,王坤森用家裡存下的錢,光著雙腳走進了小學課堂,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1949年12月,王坤森毅然報名參軍,加入了第三野戰軍。與從前的苦日子不同,在部隊裡不僅能吃飽飯,還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參與重要工作。部隊大家庭帶給王坤森前所未有的溫暖。
上世紀50年代,王坤森被推薦到軍校學習。在校期間,他榮立三等功,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8年,王坤森從空軍某部轉業到原浙江醫科大學武裝部,成為一名國防教育老師。
“我知道孩子們讀書有多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王坤森說,在學校工作期間,時常看到有些學生因為經濟拮據交不起學雜費,有的甚至吃不飽飯。在能力范圍內,王坤森就自掏腰包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還想方設法為他們爭取勤工儉學的機會。
從窮孩子到高校教師,面對人生際遇的轉變,愛的種子也在王坤森心中生根開花……
1991年,一張名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牽動了許多人的心。照片中,大眼女孩蘇明娟清澈的眼神裡裝滿了貧困山區孩子對學習的渴望。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坤森在希望工程的宣傳頁上看到了這張照片。
“當時心裡就有了些想法。”王坤森說,1993年退休之后,他便和老伴商量,從每個月幾百元的退休金裡拿一部分錢出來,盡己所能,幫助那些家庭困難的孩子上學。
“我這一生,除了奉獻給國防事業,剩下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助學。”王坤森說。
“幫助孩子們的同時,又有人來幫我,愛心就這樣流動起來”
2012年的夏天,王坤森通過媒體得知,一名叫徐玲玲的衢州常山女孩考上了大學,但由於生活拮據隻能四處打工。幾經輾轉,他聯系到了徐玲玲,捐給她一筆學費,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徐玲玲的四年大學生活下來,王坤森累計捐助1.8萬多元。如今,走進王坤森的家中,簡朴的裝飾和老舊的家具裡,還珍藏著一張照片——那是徐玲玲畢業當天、穿著學士服拍下的照片。王坤森記得,第一次拿到照片時和老伴靜靜地看了許久,眼裡噙著淚花:“咱是沒穿過這衣裳,玲玲替我把夢想實現了!”
“幫助別人,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動和誠意來。”王坤森通過多種方式四處籌錢助學,包括收集廢品。
“飲料瓶、硬紙板和易拉罐……如果運氣好,可能還會遇到一兩個廢舊電器。”王坤森說,這些年來,他用辛辛苦苦攢下的約7萬元錢,資助了7名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了學業。
王坤森的故事,很快在周邊傳開。有人每個月拿錢和他一起助學,有人將小區裡的廢品整理好交給他,還有人總給他送礦泉水、瓜果……如今,許多人被王坤森的捐資助學行為感動,也紛紛加入其中。
“幫助孩子們的同時,又有人來幫我,愛心就這樣流動起來。”說話間,王坤森打開筆記本,裡面一筆一畫記錄著每位好心人的名字和善舉。
2021年,王坤森在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了“王坤森助學金”,專門資助貧困大學生。如今,助學基金已吸收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善款累計70多萬元,作為留本基金永久用於助學事業。今年秋季開學后,基金每年擬計劃分配約3.5萬元,資助7至9名浙大本科學生完成學業。
“我還要繼續我認定的事情,幫助更多孩子”
“生命不息,愛心不止”,是王坤森最常說的一句話。
年初,王坤森因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那些被他資助的學生們。王坤森說,“等身體好些了,我還要繼續我認定的事情,幫助更多孩子。”
除了每年從退休金裡拿出至少4000元助學之外,王坤森還簽下了遺體捐獻志願書,決意捐獻給浙大醫學院。他說,總覺得自己這輩子做得太少,希望還能繼續發揮作用。
為了照顧好老人,社區特地安排志願者每天上門幫助王坤森老人整理家務,購物配藥﹔並有社工將每日餐食從老年食堂送到王坤森的家中。
“我只是個普通老人,不用總來看我。”王坤森說得最多的還是希望更多的人關心經濟困難的孩子。他說,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幫助困難學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要一直做下去。”
(方彭依夢參與採寫)
記者手記
大愛無聲聲自遠
不顧風吹雨打、堅持捐資助學,撐起孩子們的求學夢……平凡人的偉大總是令人感動,王坤森老人便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傳遞著朴素的愛心火炬。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年輕時王坤森靠著時代機遇從貧苦的孩子成長為一名軍人、人民教師,而后他接過“愛心接力棒”,奮力傳遞溫情。他說,隻要還有一絲力氣,就不能辜負那些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老人將向善的行動貫穿一生,這份堅持難能可貴。
大愛無聲聲自遠。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但堅持善舉與擔當責任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如今,老人的助學基金吸引著更多的人參與愛心捐款,成為匯聚愛心、共襄善舉的助學平台。他的事跡也激勵著更多的人盡微薄之力,為社會帶來溫暖與希望。微光成炬,薪火相傳。涓滴善意,匯成大愛……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1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