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幸福來
台州仙居奏響移民村“振興交響曲”

“以前在山上看個病都費勁,哪裡想過有一天醫生每周定期上門為我們做免費體檢。”9月19日,台州市仙居縣橫溪鎮曹店、曹溪村健康驛站人聲鼎沸,曹店村村民曹日林滿臉幸福,一邊擼起袖子測血壓一邊回頭說。
曹店、曹溪兩村之前都是革命老區村,地處偏遠山區,村民生病送醫、孩子上學很不方便。2000年,下岸水庫建設給兩村帶來了發展機會。
20年來,兩村的村兩委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千萬工程”的引領下,把“移得下、安得住、富得起”作為移民工作的首要問題進行解決,實現了村民人均收入從不足1700元到4.9萬元的飛躍。
讓新村“美”起來
花草樹木、小橋流水、涼亭長廊……曹店、曹溪兩村共建的紅旗渠公園環境優美,已經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散步休憩的好去處。
移民村剛建好時到處光禿禿,一切重新開始。
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開帷幕。橫溪鎮以此為契機,將移民區規劃納入該鎮黨建示范帶總體規劃,以已建或擬建的公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服務半徑為標尺,重點保障村庄綠化及便民服務設施建設,配套建成醫院2家,學校18家,覆蓋幼小初高全階段,打造了“15分鐘便民生活圈”。
在村庄建設時,鎮村兩級黨組織也始終“先人一步”,在完善村中心花園、體育廣場、紅旗渠石欄杆、休閑涼亭等多種基礎設施建設之余,同步推進飲用水和排污設施改造建設,實現全村“雨污分流”,曹店村更是成為了仙居縣天然氣管道鋪設第一村。
該鎮開展“黨員帶頭建新家”活動,變“水泥磚瓦”為“紅牆綠瓦”,實現了美麗庭院全覆蓋。如今的曹店、曹溪,居民一戶一景,公園內綠樹成蔭,紅旗渠綠水潺潺、錦鯉成群。
人居環境、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的圖層逐步疊加,最終匯聚成移民群眾的幸福底圖。
讓村民“富”起來
搬出大山后生活能不能好起來,這是當時擺在曹店人面前最大的難題。
村兩委經過幾番商量,決定先扶持一批有能力的村民就地創業。當年37歲的曹店村共富生活委員陶愛娟成了村裡的頭一批創客。
“我做過服裝和來料加工,后來承包了80畝地,開辦了養殖合作社,種植食用玫瑰,開發了玫瑰花茶、玫瑰醋、玫瑰酒等衍生產品。”從最初的裁縫鋪,到后來的來料加工,再到玫瑰園,20年間,陶愛娟不但把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還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通過示范引領,村裡先后設立了上百個服裝、來料加工點,還面向全村村民開展縫紉、烹飪等技能培訓,讓移民戶能在家門口充分就業。
“這樣的日子,移民前想都不敢想的。”曹溪村黨支部書記曹洪生說,隻要是勞動力,都能打到工。即使是在家帶孩子的六七十歲老人,做彩燈、孔明燈、燈籠等外加工業務,一天也能賺七八十元。
獨木不成林。曹店、曹溪兩村還聯系上了橫溪鎮7個移民村,通過黨建聯建成立了“玖村共富”強村公司,一改以往移民補助全部分戶的做法,將補助資金進行統籌,投資購買仙居縣城熱門地段商鋪,以村集體名義持股收取租金,各村按入股比例分成,促進集體增收,實現抱團發展。
如今的曹店、曹溪兩村,村民年人均收入比當年增長了20余倍。
讓生活“暖”起來
“想當初我與卿在秦淮河邊,朝看花夕對月常並香肩。”傍晚的曹店村光影廣場最是熱鬧,老老少少搬著藤椅前排就座,戶外LED大屏上正在播出越劇的經典橋段。近日來,電影、黃梅戲、越劇等輪番上演,讓兩村百姓直呼過癮。
腰包鼓了,日子過得好了,鄉村文明才更有底氣。近年來,曹店、曹溪兩村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以文化賦能,為文明鄉村注入生機與活力。
面對迥然不同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等差異問題,兩村組建了排舞隊、軍鼓隊、舞龍隊和太極拳劍隊等10支文化隊伍,常態化開展文化娛樂、政策宣講、“我們的節日”、鄉村十禮等多項文體活動。
現如今,村民們茶余飯后的生活從“拉犁耕地”變成了“拉曲唱戲”。曹店村板凳龍、曹溪村跳跳馬等結合異地與本土雙重特色的節目更是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前兩年,曹店、曹溪兩村舉行水庫移民20周年晚會,80%的節目由村民自導自演。
曹溪、曹店兩村因特殊的移民緣分和祖氏上的同宗同源,經常開展文化互聯活動,曾聯合舉辦曹氏圓譜禮、曹家的故事我來說、曹氏家訓誦讀會等活動,由村內老人講往事、婦女兒童嘮家事、青年人才講新事,傳承傳統民俗、歷史典故、移民精神、慈孝文化,讓村民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動中真正“融人融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