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平湖用一盞瓜燈“點亮”一座城

如同尋常生活的一部分,嘉興平湖人自己的節日——西瓜燈文化節,9月21日再次如約而至。
這是平湖人與她的第32次照面。這盞燈,用西瓜雕刻而成,內置蠟燭或電燈,在燈火映照下,瓜皮上的景物影影綽綽,頗具詩情畫意。
每逢九月,無論是蓬頭稚子,還是耄耋老翁,都會結伴而行。陣陣西瓜清香扑鼻,流連於一盞盞泛著翠綠、栩栩如生的瓜燈間。為讓瓜燈常亮,平湖以西瓜燈為名籌辦了一個節,一辦就是32個年頭。
瓜燈愈點愈亮,節日常辦常新。三十多年的堅持,一座縣城是如何做到的?平湖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用一盞瓜燈“點亮”一座城。
因一盞燈“造”一個節
夏去秋來,平湖的夜晚透著些許涼意。溶溶月光裡,孩子們提著瓜燈一路玩耍,大的、小的、長的、圓的,像星星點火,又似游龍舞動,煞是好看。
這樣的場景,與300多年何其相似。清代文人張逢年在七律《西瓜燈》中寫道:“誰把甘瓜巧琢成,清熒別見一輪明。”由此追溯,至少在清乾隆初年,平湖人就開始雕刻西瓜燈。
不過,和古時相比,如今的西瓜燈形式豐富不少,雕刻對象不再局限於人物、花卉、虫魚之戲,而是“萬物皆可入畫”。雕刻技術也不斷革新,西瓜燈不僅能看,還能動。
平湖人愛在西瓜皮上作畫,和當地400多年的種瓜歷史密不可分。不過,為此舉辦一個節,還得從30多年前的那場全民狂歡活動說起。1991年,國務院批准平湖撤縣設市,面對這樣一件大事,該用什麼形式來慶賀?
“當時各地通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雕刻西瓜是平湖百姓自發的民間娛樂活動,且已名聲在外,如果以瓜燈會友,一定能聚人氣、促經濟,還能為西瓜燈注入新的內容。”原平湖市文化館副館長沈德華回憶道。為此,平湖市委、市政府決定舉辦平湖市西瓜燈節暨商品交易會,給撤縣設市活動增添喜慶氣氛。
雖是首屆,排頭可一點不小。沈德華興奮地向記者比劃著當時的情形——兒童樂園、東湖公園、南河頭街區等景點設立了33組大型西瓜燈,另有3000余盞瓜燈如繁星點綴於通衢街巷,把整個平湖裝點得如同銀河墜地一般。
六天六夜,12萬中外客商及平湖本地百姓匯聚於此,商品成交額共達5000多萬元,西瓜燈節當年可謂“火出了圈”。
嘗到甜頭的平湖,也得到了啟發:經濟要發展、各項事業要興旺,類似活動得繼續舉辦。此后,平湖歷屆政府將此作為一年中的大事要事,一以貫之,常辦常新。
如何“常亮”更常新
在一件事上堅持10年已是不易,更何況30余年。平湖西瓜燈得以“常亮”,靠的不單是一個節日的呵護、干部群眾的情懷,更是靠創新。
在平湖市委宣傳部負責人看來,瓜皮是表,內壤是裡,怎麼把“表”作新,把“裡”填充豐富,才是西瓜燈文化節越走越遠的秘訣。
從1998年開始,平湖每年都會在西瓜燈文化節期間舉辦經貿洽談會,昔日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由此變為“文化與經濟共同搭台唱戲”,它們相互成全、融合。
最近幾年,平湖各個鎮街紛紛亮出“絕活”,在節日期間“爭奇斗艷”。由此,馬拉鬆比賽、棒球賽、籃球賽等開始作為西瓜燈文化節的子活動,陸續開展。叔同藝術季、“當湖十局杯”圍棋賽等一批蘊含平湖獨特文化“配方”的IP,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底氣。
從展示精美的瓜燈雕刻技藝,到以燈為媒引來招商熱潮,再到眾人期待的“全民總動員”,西瓜燈文化節在平湖形成了一個耀眼的“共生效應”。特別在那一場場經濟盛會上,一批“高大上”項目紛至沓來。
“這幾年,我們還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先后在日本、德國設立分會場,吸引更多客商前來投資。”平湖市招商服務中心主任盛斌說。從1991年簽約3個項目,到2023年簽約總投資242.8億元的60個重大項目,平湖西瓜燈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上一張張簽約單,都變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成績單。
隨著項目的到來,一個節日和城市的“活力”有了互動和呼應。一位來平湖投資的客商透露了心聲:“我們打算在平湖安家了,因為營商環境好,這幾年還推薦了5家供應商來此投資。”
以燈為媒,一個個產業由此匯聚崛起:汽車產業實現“化零為整”的鏈式躍升、機床制造向高端化邁進、航天產業基地項目正抓緊推進……
於是,平湖也因為有創新的產業和發展的企業,擁有了快速發展的潛力與韌性——國際化程度躍居至浙江省第4位,利用外資連續23年進入浙江省“十強”。
“老古董”也有春天
也許有人會問,在一隻西瓜上雕刻,能有什麼創新,為什麼要花大力氣去呵護它?
“同樣是燈,南瓜燈能火遍全球,西瓜燈怎麼就不行了?”每當這時,總有平湖的干部群眾如此舉例。
西瓜燈亮了300多年,現在它也正思考著自己該怎麼破圈、逆襲:如何在節日的狂歡后,依舊被大家記住?
雖然這盞燈是個“老古董”,但它心態一點不老,深知要破圈,必須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近年來,它漸漸放下非遺的身份,開始走進社區、學校等地,試圖與年輕人做鏈接。
效果也很明顯,這盞圓滾滾的燈出現在了孩子們的作文、繪畫裡。平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還專門開發了西瓜燈飾校本課程《瓜“樣”年華》,通過項目化學習,帶領學生傳承西瓜燈文化。
這幾天,不少平湖市民不約而同進入了西瓜燈雕刻培訓時光。再過兩天,他們就會帶著自己的雕刻手藝,參加平湖一年一度的千人刻瓜燈比賽。他們中,不乏90后,甚至00后。
更有意思的是,這位“老人家”也開始玩起了“變身”。西瓜燈因為材料的緣故,保存時間很短,為了讓這門“瞬間藝術”長久活在百姓的視野裡,平湖不斷將其活化。
“現在平湖街頭常年的看到的西瓜燈,大多是3D打印的。”平湖市文旅局服務科科長李燕說,一些先進材料和技術的應用,也讓西瓜燈變得更加生動可親。
不論300多歲的西瓜燈,還是30多歲的西瓜燈文化節,變才是它們保持年輕的唯一秘訣。
唯有這樣,一盞盞搖曳的瓜燈,映著萬家燈火,去照見平湖這座小城的過往與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