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推動民生進步 紹興爭創共同富裕示范城

政之所興,在利民心。
紹興市委九屆四次全會提出“民生進步”新目標——到2026年,共同富裕和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水平全國領先,人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滿足,成為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6以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入全國“10強”。
眼下,紹興各地各部門積極落實紹興市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持續解民憂、促民富、惠民生,協同推進群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爭創共同富裕示范城。
“擴中提低”縮小收入差距
近日,紹興推出“增值式”人才服務十條,涵蓋完善人才政策兌現“容缺”機制、外籍人才“一件事”改革、提升本土人才獲得感等內容,多方面為人才開辟“綠色通道”,讓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以打造“最安心就業城市”為目標,紹興連續8年迭代升級人才新政,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高層次人才鬆綁賦能,形成了從頂尖到基礎,從海外到本土的“全覆蓋式”人才發展政策體系。
在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紹興大力推廣“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數字場景應用,扎實推進高質量就業社區(村)建設,讓人民群眾安其崗位、樂其職業,擦亮紹興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爭創共同富裕示范城的又一重要抓手。近年來,紹興創新農民權益價值實現機制和閑置資源資產激活路徑,在全國率先試點實施“閑置農房激活計劃”,“閑置資源全域激活”“三權三票”“資格權跨縣實現”等相關經驗做法走在浙江乃至全國前列。
截至8月底,全市農村累計引入閑置農房激活項目7476個、社會資本132.2億元,激活閑置農房2.4萬宗,每年分別為村集體、農戶增收4.5億元、8.4億元,形成了整村全域激活的“王化模式”、多村聯動激活的“嶺南模式”、農房筑巢引鳳的“白雁坑模式”等五種模式。
隨著“擴中提低”改革的深入,紹興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2023年上半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70元,增長6.2%。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為1.67,較上年同期縮小0.02。
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
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是一塊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蛋糕。紹興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康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七大領域,深入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不斷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優質化。
“放心托安心育”普惠服務提升工程,是紹興2023年的民生實事項目,也是紹興實現“幼有善育”的重要措施。截至8月31日,全市新建公辦托育機構(驛站)已完成104家,完成率104%﹔全市53個未來社區、現代社區實現托育服務覆蓋,完成率81.57%﹔等級托育機構已完成36家,完成率94.74%﹔新增托位3387個,完成率125.44%,普惠托位完成2970個,完成率183.33%。
紹興市新昌縣托育中心是新昌首家公辦公營托育中心,目前共運營商城園、天瀾府園、珺悅園、南明園4個園區,共提供453個托位。接下來還擬建羽林、鼓山托育中心,繼續擴大普惠性托育覆蓋面。
接下來,紹興市衛健部門還將高水平推進健康紹興建設,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服務體系、數字健康、健康服務、行業治理六大領域現代化建設,服務引導5家省級醫院紹興院區加快建設、規范運營,打造區域醫療高地。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是全會提出的重要要求。2023年上半年,紹興民生支出304億元,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長11.9%。紹興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姚國海表示,要保質保量爭一流,全面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職業教育貫通融合、終身教育普惠共享,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
養老、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等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工程,也在加快推進,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擦亮精神共富文化底色
9月17日晚,“你好!禮堂”全省禮堂日聯動直播(紹興場)暨柯橋區文化禮堂十周年巡演閉幕式在柯橋區齊賢街道齊賢村文化禮堂成功舉行。T台走秀、歌曲聯唱、戲曲小品等節目輪番上場,贏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
放眼全市,這樣充滿歡聲笑語的夜晚,隨處可尋,尤其是紹興自2022年6月正式啟用“紹興數智禮堂”應用以來。“紹興數智禮堂”現有“服務點單、視頻點播、互聯直播、互動共享”四個功能模塊,已為全市1572家農村文化禮堂插上了數字翅膀,該應用還獲評浙江省數字文化系統優秀應用。
迭代升級的“數智禮堂”成了百姓的精神家園,而各類博物館則讓市民擁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憩息地。
近年來,紹興圍繞“文博強市”目標,全面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已逐步形成以市級博物館為核心、縣級綜合性博物館為重點、專題博物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和鄉村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先后建設打造了紹興博物館新館、浙東運河博物館、大禹陵紀念館、紹興名人館等一批體現紹興特色的文博場館﹔組織策劃了“博物館奇妙夜”“愛上博物館”系列活動和徐渭、陳洪綬、任伯年等紹興籍名家書畫作品展,賦予紹興古城最典雅、最具辨識度的“博物館氣質”﹔發布了《時間印記》文物專題片、《共建紹興“博物館之城”倡議書》、“博物館之城”十大研學游線,接下來還將出台《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實施意見》,努力探索形成“博物館之城”建設的紹興案例。
同時,高質量推進古城項目群建設,加快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打造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文化標杆城市。
眼下,紹興古城正探索古城景區街區一體化運營新模式,以激活“歷史+人文”。如在打造徐渭故裡過程中,通過對3個老舊台門的活化利用,將老台門和古朴的民居及大乘弄、開元弄的古巷,與青藤書屋融合在一起,打造成一個韻味無窮的博物館,拓展了徐渭文化新空間,成為游客沉浸式文化休閑體驗的新天地。
2023年是設立古城保護日以來的第5個年頭。5年來,紹興古城保護利用工作結出累累碩果。紹興先后出台《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議事規則》《紹興古城保護基金管理辦法》等多個基礎性文件,每年確定一張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清單,項目總投資約400億元,累計完成約140億元。2023年紹興還出台了《關於推進紹興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做深古城文商旅融合文章。
紹興市文廣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胡華良表示,“歷史+人文”是紹興城市發展的靈魂和支撐,文旅系統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深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為主抓手,切實做好紹興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開發利用、串珠成鏈文章,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全力打造紹興“融”得自然、“合”得協調的“詩與遠方”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