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上海:塑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城市更新如何“更”?

2023年09月25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城市更新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也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2021年上海《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共同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上海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不斷涌現新思路、新嘗試,對老居民區採取分層、分類、分區域的更新策略,還總結了不少城市更新經驗,健全與完善城市人居功能,逐步形成了獨具上海特點的城市更新體系。

走進上海老居民區,會發現在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這座城市也在不斷進行華麗蛻變。

黨建引領建設

釋放城市活力生機

臨汾路894弄居民區。錢舟攝

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894弄居民區始建於80年代,下轄康平小區、海通小區兩個自然小區。小區現住戶數量為2767戶,住宅樓共有49棟樓房,127個樓組。

2017年改造前,康平小區違章搭建63處,樓道堆物現象普遍,消防器械缺失嚴重,安全隱患較大。后康平小區被街道列為第一批整改單位,政府投入4000多萬元,歷經9個月的工程改造后,小區面貌有了極大的提升和改觀。

社區改造中,居委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積極妥善地以黨建引領的方式,同居民們一道解決現實問題。譬如召開有效的三位一體“1+5+X”會議以及樓組長、樓道志願者會議等,在小區通告欄張貼相關告示和通知,進行全體業主征詢等,在加梯和安裝充電裝置方面,碰到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時,居委會出面,積極搭建第三方平台,幫助住戶與電梯代建方、物業等,進行有效溝通與協商,促進實事辦理。網格化黨建堅持需求導向的原則,夯實城市服務骨干根基,圍繞著市民的生活需求展開,打通了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而在社區管理與軟件配套上,居委會積極推進黨建品牌“樓道紅管家”自治項目,推進樓道居民自治工作,居委會搭建平台,召開諸多會議,逐漸形成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治理體系。

到底是哪些方面進行了提升呢?我們深入社區進行了調查。

小區在改造與更新過程中,針對社區硬件設施重點關注。首先是非機動車充電樁安裝,康平小區安裝數為558個,海通公寓安裝數為30個,極大解決了前期小區飛線充電現象﹔2021年啟動的小區多層住宅加梯工作,至今已成功簽約27個樓道,交付使用16部電梯﹔在汾西路815弄與臨汾路850弄小花園建設健身跑道,增加夜間照亮燈近30盞,增加休息座椅12把,未來還將進一步進行臨汾路850弄長壽亭以及小花園的改造,臨汾路894弄照明燈和長椅的更替。

通過長期的相處,社區居民與894弄社區工作者們產生了深厚而緊密的情誼,對社區工作也給出了高度評價。

“小區變化太大了,車子多條件好,生活質量高。進進出出的環境你看很干淨的對吧?真的很好。”在小區住了二十多年的朱阿姨朱阿姨補充,小區現在還加裝了多部電梯,電動車都有了充電樁,變化最大的就是樓道不僅更整潔了,還合理利用空間,每棟樓樓道裡都設置了微型消防站,大大提升了安全性。2009年住到小區的張阿姨說,小區老齡化了,所以安裝電梯考慮得特別周全,居民們上下樓都方便了很多。

為了提升居民自治工作的積極性,居委會主任劉玉玲說居委會每年都會鼓勵居民爭創“美麗樓主”,邀請居民到“美麗樓主”評選樓組學習交流。朱阿姨所在的樓就有居民評選上了,“整個小區沒有幾個這個牌子,我感到很榮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裡,小區旁還新建了靜安區公共社區衛生站,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不僅“挂號不用錢”,還可以“送藥上門”。大大方便了居民們的求醫需求。

臨汾路894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奉濤坦言,由於臨汾路894弄居民區是彭浦新村戶數最多的一個小區,而且又處在交通中心的位置,轄區有3個學校,居委會有8個門,雖說給居民提供了方便,但是也給小區的管理增加了難度。

“我們加大了物業力度,除了門口的兩個保安以外,我們還有內保進行巡視。另外社區還開放了多項活動,比如說舞蹈班、葫蘆絲、薩克斯,還有圍棋、象棋、讀書班,我們有12個團隊,每周都會有一些活動,讓老年朋友老有所樂。”利用暑期,小區還和學校共建舉辦“小手牽大手”活動,希望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老人與孩子的關愛。

陳奉濤說,接下來,小區將進一步思考如何擴展空間以便新能源車的停放,利用好一老一小的活動,帶動中堅力量,讓小區充滿活力和生機,讓居民都能夠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

數字化賦能

家門口觸摸文脈

隨著城市更新的逐步展開,城市更新已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向存量的提質改造和增量的結構調整並重轉變。除了要解決老房子裡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大、電梯老化面臨大修、陳年污垢堵住下水道等問題,城市更新亟需推進基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虹紡小區。錢舟攝

走進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虹紡小區,保安負責人簡師傅介紹,因為數字化的輔助,小區在改造后,停車難問題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停車位更多了,小區道閘也從手動改為自動。數字化系統還能實現掃碼就能顯示小區剩余車位,還能導航幫你找到剩余車位的位置。”

小區門口還配備了“一鍵叫車智慧屏”。居民按下主屏幕上的“一鍵叫車”鍵,通過刷臉或輸入手機號,即可發出叫車需求﹔同時,設備支持自動定位,乘客無需輸入任何起終點信息,方便老年人使用﹔用車結束后,支持現金、交通卡等傳統支付方式,讓老人不用擔心無法支付車費。

簡師傅感受頗深,“小區裡老年人很多,他們不會叫車的,就跑到這裡,刷臉或者輸入手機號就可以叫車,還是蠻方便的。”

“一鍵叫車”不僅解決了更多人群的日常出行需求,還探索了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慢步走”的新模式、新思路。

“我們現在都是數字長寧,緊貼數字化,我們會將線上、線下征詢結合起來。”虹紡小區黨總支書記沈宗燕介紹,除了智慧停車系統、非機動車充電樁、新能源車充電樁,虹紡小區還在建設智慧平台,即把所有的監控信息、地磁信息、停放車輛管理等內容合並到一個智慧網。

未來,沈宗燕希望小區還能繼續走智能化道路,比如將小區智能化內容全部融入智慧平台,包括非機動車充電的所有數據。此外,還將在車棚裡安裝煙感報警裝置。“智慧平台聯動各個部門。一旦發生火災,我們這邊就能馬上收到信息,同時消防那邊也同步收到信息。”沈宗燕說。

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內涵的重要標志,如何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讓傳統和現代交融發展,是重要課題。

虹紡居民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來源:虹紡居民區

在虹紡小區內部,一座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碉堡遺跡被恢復原貌,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改造過程中還保留了碉堡上方已建造的晚清亭目前,圍繞碉堡及晚清亭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集中廣場——“碉堡廣場”。碉堡旁邊還增加了一座升旗杆,作為虹紡居民愛國主義教育紅色點。

拓寬道路、增設停車位、加裝電梯、污水管道外移等這部分美麗家園建設工作做完后,沈宗燕說,在軟實力方面上,小區適當改造活動室,邀請文藝團隊如滬劇班、舞蹈隊舉辦活動,新建健身廣場、紫藤長廊等休閑場所。

到底怎麼改造才是居民心目中的理想社區?

為了掌握居民們的真實訴求,精確制定改造方案,其實改造前期,虹紡小區居委會向小區居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多次開展改造座談會,同時還將設計效果圖打印出來發給小區居民。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后,最終確定了建筑修繕、景觀美化、界面重塑、服務引入四位一體的綜合改造方案。

同時,結合虹紡小區自有特色,以“紡”字為主題,結合梭形及曲線,在設計中加以貫穿和應用。沈宗燕說:“我們希望通過保留碉堡、舉辦紅色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數字低碳環保

聚焦綠色城市更新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新涇一村、綠新小區,是始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老舊小區。綠新小區為新涇一村內部小區,小區與新涇一村共用小區車行出入口。

新涇一村。錢舟攝

“和過去比,更干淨整潔了,停車也更方便了。”“樓梯兩邊都裝了扶手,更安全了。”對於家門口的新面貌,眾人紛紛稱贊。小區出入口全面煥新,人車分流。小區內各樓棟重新粉刷,以米白色為主色調,營造了簡單、輕快、明快的居住氛圍。樓棟單元門頭及樓梯踏步、休息平台、鋼窗等樓道公共空間都重新架構,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小區內增設停車位,設有16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給居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精品小區建設中,北新涇街道全力踐行數字低碳環保理念,具體表現在除了房屋修繕、雨污水分流改造、道路翻修等基礎項目,還疊加了室內廢污水管改成pvc新型管道等項目。

新涇一村、綠新小區精品小區改造過程中,同步實施了建筑節能。比如,單元門選用節能頂燈,路面安裝LED節能路燈﹔樓道內鏤空窗更新為玻璃窗,增加保溫隔熱性能,提高窗戶的密閉性從而提高節能型等。

上海新長寧集團新程物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建光表示,新涇一村的改造以“一起創造創新”為亮點,綠新小區改造的亮點恰恰就在於“綠色新生”。

新思路新課題

探索“無圍欄”社區

凌雲新村小區。錢舟攝

上海凌雲新村小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是為動遷安置配套的大型多層住宅小區。現居民總戶數2410戶,小區總面積137985平方米,道路面積15580平方米。

凌雲新村小區雖然早在90年代由曾經的南春華堂村落居民動遷安置於此,從20年前左右的電子安保改造,10年前左右的雨污水分流改造等,都體現出凌雲新村社區管理與硬件設施都保持著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的狀態。

凌雲新村在近期落實的美麗家園綜合改造項目就囊括凌雲新村門面、路燈、車輛電子杆、休閑健身廣場翻新、道路修整與拓寬、小區綠化補種等多種項目。但整個小區改造最為新奇亮眼之處在於:拆除了凌雲新村大大小小的圍牆,實現小區對外的開放。

據介紹,凌雲新村會選擇這種形式和其本身的特殊性是不無關系的。

凌雲新村與周邊的數個小區同屬於417街區,由同一家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物業服務,便於進行成片式管理。凌雲新村公共活動空間一直受限,迫使其開始向外尋覓與拓展,進一步推動了採取此種“新奇”的半開放形式。417街坊在小區之間的“空隙”區域順利建設了凌雲新村與周邊幾個小區共同使用的雲客廳、口袋公園等一系列公共活動場所。

不過,凌雲新村拆去圍牆,採取開放態勢之后,周邊的數個小區考慮到面積等因素拒絕凌雲新村的居民進入他們的小區進行活動。

提到這個問題,凌雲新村小區居民任阿姨說:“老百姓也是有意見的,居民也提出我們要共享,而旁邊的兩個小區不想共享。很多其他小區的居民來我們這裡遛狗,而我們去旁邊的小區打乒乓,他們是不讓我們進去的。”

任阿姨說,其實凌雲新村的居民希望能獲得更充足的社區活動空間,還是期待凌雲新村小區改造的三期工程將凌雲新村的活動點盡快完善,能早日為社區的居民提供一個合適的場所。

凌雲新村黨支部書記坦言,現今對於每個老小區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於改造,而最大的問題和困難在於,對同一個改造項目從居委的角度與從居民個體的角度去看待是有差距的,譬如綠化改造與停車位增置,有停車需求的居民與沒有停車需求的居民態度是有可能不一致的。

如何解決以上矛盾?“遇到居民對改造項目的不理解,我們更多的時間是花在向居民解釋上面,做居民工作,隻要你做得扎實,其實最后都能得以解決。我們的工作本就是來化解矛盾的。”凌雲新村黨支部書記說。

今天,城市更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除了老舊小區的改造,還強調城市動能的轉換、城市綜合品質的提升,是我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徑。由此可見,城市更新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韓慶 實習生錢舟、周文成)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