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青年創客在浙江龍泉

劉淑芳、葉煒婷、葉曉龍、張咪
2023年10月12日21:12 | 來源:麗水日報
小字號

每座城市跨越式發展的微觀落點,總是聚焦於一個個生活在此的人。

隨著“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旗幟高揚,無數懷著夢想的年輕人從五湖四海匯至浙江龍泉,步入創業的第一站。

龍泉市青創園,便是這樣一個“站台”。這裡青春肆意、個性飛揚,很容易讓人產生置身藝術高校的錯覺。年輕人的工作室,或臨街而建,或隱於高樓,室內布置著的各種作品,你可以毫無負擔地欣賞,完全不必面對擾人的推銷。但若你發問,他們也會興致勃勃地介紹作品的創意、表達的涵義,如果你懂些行道,問到了作品的用料或工藝,他們會立即來了興致,話題旋即轉變為手藝人的切磋。

除了最常見的青瓷藝人,在龍泉創業的青年,還有個性直爽的刀劍工匠、沉迷木刻版畫的藝術家、投身大漆創作的手藝人……他們聚在一起,成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崛起的見証者、親歷者,同時也是置身其中的參與者、推動者。

因文化匯聚成的“江湖”

在傳統觀念中,“漂”往往意味著生活狀態不穩定。但在龍泉,“漂”著的年輕人,卻有一種與這片土地命運相連的感覺。

對蔡一平來說,這種感覺就像“天定緣分”。這個來自台州的工藝美術大師,自2008年從中國美術學院陶藝系畢業后,一直在家鄉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多年來,她走訪各地古窯,研究瓷片、材料及古代匠人的燒制技法。經過考察她發現,“龍泉青瓷的每個產業環節都找得到高手,這裡有完美的產業鏈”,於是在2023年8月,她決定在龍泉投資創立青瓷燒制窯口。“此前十多年,仿佛就是為此做積澱,現在我在龍泉已經准備好了。”蔡一平說。

吸引青創客來龍泉的不僅是青瓷文化,龍泉寶劍同樣深具魅力。

2023年年初,一支11人規模的刀劍復原團隊,決定將位於上海的工作室遷至龍泉。年輕、學院派、個性化是這個團隊最鮮明的標簽,他們中有8個人是“00后”,除了個別成員還在大學讀書,其他幾乎都是近年從中國美院畢業的校友。團隊分工明確,6人負責刀劍復原的專業工作,4人負責拍攝紀錄片、承擔工作室的文化輸出功能。23歲的團長張光輝則自稱是“隊裡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在龍泉初見張光輝時,很難將眼前那個一副朋克風打扮、一頭紫發的人,與一名刀劍文物復原師聯系在一起。他笑著說,前一晚剛參加了一個朋克圈的聚會,來龍泉很匆忙,沒有時間換衣服。同樣個性化的還有站在他身邊的其他成員,他們有的穿著“露營風”的服裝,有的留著一頭飄逸的長發。“雖然我們有些‘奇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已經是國內刀劍復原領域稀缺的專業團隊了。”張光輝自信滿滿地說。

的確,這個年輕的團隊在刀劍復原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張光輝在14歲那年,便因熱愛刀劍文化,通過網絡結識了五六個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有他的同齡人,也有年長的刀劍研磨師、鍛造師。他們互相分享、學習國內外的刀劍歷史文化、刀劍文物修復知識,進步非常快,這也讓少年張光輝第一次意識到“團隊的巨大力量”。

2020年,他們在上海線下聚會,成立了工作室。由於專精的領域小眾而稀缺,沒多久,他們便嶄露頭角,與許多博物館達成了刀劍復原合作項目。

“來到龍泉,是團隊做大做強的關鍵一步。”張光輝說,龍泉是目前國內寶劍產業鏈保存最完整、上下游配套最完備的地方,“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來這裡。”

工藝品不斷隨著審美和市場變化,唯“手藝”能獨善其身,從不斷更新換代的產品中跳脫出來,展現其自身的價值。對無數文化手藝人而言,龍泉是遠方,更是歸處。

“此心安處是吾鄉”

每當有人問艾可洛,有沒有去過龍泉的知名景點時,他總會覺得“有個聲音在心中吶喊:沒有!因為我不是龍泉的觀光客!”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觀光客是最輕鬆愜意的。這意味著你住在什麼都幫你搞定的酒店裡,有著生活在別處的美妙心情。但落腳者則不同——得找房租房,得工作謀生。這種緊迫和焦慮感,在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創業者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中央美院一畢業就背著行囊隻身來到龍泉的艾可洛,靠“蹭老師住處”的方式匆忙落腳,接著便逼迫自己在這座陌生的城市“盡快闖出些名堂”。

一次偶然,熱心的房東向龍泉青創辦的工作人員講到了艾可洛來龍泉追夢的故事。於是,艾可洛的“龍漂”生涯有了變化——他的條件符合龍泉青年創業扶持政策,每年都可以領取3.6萬元的生活津貼,除此之外還有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社保補貼、場地租賃補貼……這讓原本生活捉襟見肘的他,漸漸變得穩定、安心。

“安心”是龍泉給“龍漂”的見面禮——不止是真金白銀的補助,在龍泉,青創園的工作室讓很多缺少啟動資金的青創客有了安身之所﹔隨時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讓遠道而來的“龍漂”感受到了家的溫馨……“政策好”,是“龍漂”青年最常說的三個字。

對於年輕藝術家來說,創作之余的生活氛圍是讓他們踏實扎根的另一個關鍵。相似的人聚在一起,更容易成為朋友,雖然“漂”在異地他鄉,但“龍漂”並不孤單。

青創園、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的打造,讓“龍漂”有了交流溝通的天地。串門是他們的常態,從青創園的大門走到自己的工作室,一路上可以不停地打招呼。

“這裡有很多工作室,大部分是陶瓷類的,主理人很熱情,你去和他們聊陶瓷、聊藝術,他們會很歡迎你。”2023年7月從福建來到龍泉后,木刻版畫師游海丹結交了很多新朋友。作為龍泉媳婦,游海丹和丈夫一直在福建創業,她坦言從前龍泉從事文化藝術領域的外來人口較少,讓她覺得冷清。現在,工作在青創園裡,想和朋友見面,打個電話就可以直接登門。喝茶聊天,是最簡單也最快樂的聚會方式,聊創作、聊理想、聊人間煙火、聊星辰大海……志同道合的“龍漂”朋友圈,是游海丹愛上龍泉的一大原因。

很多“龍漂”著迷於這樣的溫暖氛圍,就像泥土與釉料在高溫中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並最終成就了青瓷,而尋訪龍泉青創客的故事,敘述的鏈條也往往要從某次聚會時的“頭腦風暴”開始。

歷史文化名城變身“夢工廠”

一比一復原一架漢代的雙馬拉戰車,是張光輝的刀劍復原團隊來到龍泉后,要實現的第一個目標。如果成功,這將是國內第一架復原的漢代戰車。

“刀劍和戰車都屬於冷兵器,龍泉寶劍與古戰車元素也很匹配。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更多龍泉寶劍匠人發現我們。”張光輝告訴記者,戰車復原之后,他們會讓馬拉著戰車在寶劍產業園裡遛幾圈,“馬得用中原矮種馬,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景觀。”

站穩腳跟后,他們希望進一步融入這個圈子,與龍泉寶劍碰撞出更多的新火花。

與歷史文化名城互相成就,一直向前看、往前走,是“龍漂”青創客的普遍狀態。“學習”“做新東西”,是與他們談話時出現的高頻詞。

游海丹在龍泉的創作,源於一個念頭:木刻版畫的刻刀能不能在泥巴上雕出線條?

刻刀與泥巴相遇,成為游海丹探索的新風格。從植物到人物,她一次次突破刻刀在泥坯上的運用極限,在技法上不斷精進。

每一次突破都來之不易。靈感萌發后,是不斷地畫圖、打樣、調整、優化……在游海丹的工作室,可以發現青瓷的不同形態——瓷板畫。逐漸變化的圖案、雕刻的線條與配色,都記錄著探索的過程。直到開窯那一刻,游海丹在心中默默喊出一聲“漂亮”,這場探索之旅才算畫上句號。

在她看來,手作瓷板畫和木刻版畫一樣,客戶購買的是創作者的手法與思想,別人無法替代,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親力親為完成。

在與“龍漂”青創客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都在做一件“怪事”:銷量好的成熟產品總會被“先放一放”,轉而創作新產品,而新作品是否會被市場認可,總是未知數。

這似乎違反常理——成熟作品能保証收入,為什麼不一直做下去?游海丹解釋,爆款產品供不應求,如果創作者因為一直有人買而一直制作,時間久了,靈感就會被禁錮,創作也會不自覺趨同,“很難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新東西”。

他們深信經典的傳統工藝,也著迷於現代化的表達。隨著文化審美意識的提升,人們對“工”的看重,又逐漸回歸藝術的本質,而呈現藝術的方式,則需要時間的沉澱。

學習新工藝、鑽研新作品,只是一方面。產品圖拍攝、攤位展示陳設、線上平台運營等,都是他們在努力的方向。於是,你會發現名家、手作者、企業電商同時進入賽道,龍泉的青瓷產業也因此煥發出嶄新生命力。

深厚的青瓷文化底蘊、較低的創業成本、絕佳的創作氛圍、舒緩的生活節奏等,共同構成了龍泉的強大“瓷”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而這些備受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滋養的青年,也在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活力,為劍瓷文化注入更多可能性。

這就是一座城市和一群人的“雙向奔赴”。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