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小山村的“致富經”

溫州文成銅鈴山鎮:聯農帶農新路徑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王健、胡琳琳、魏為強、雷成
2023年10月12日21:44 | 來源:文成新聞網
小字號

  眼下,正值黑木耳種植時節,溫州文成銅鈴山鎮的田間地頭村民們忙著挑運、擺放食用菌棒,一排排菌棒有序“立”在田野,預示著新的豐收“希望”。日前,記者走進銅鈴山鎮石門村,看當地如何帶動農民增收、集體增富、企業增效。

  從文成縣城出發,繞著山路開上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記者到達銅鈴山鎮石門村。走進該村的“石門共富工坊”,整齊堆放的木耳菌棒映入眼帘,“工坊”內打孔機轟鳴,村民們忙著給木耳菌棒脫袋、打孔,打孔后的菌棒再進行裝箱、轉運,各個崗位工作井然有序,一派繁忙景象。

“石門共富工坊”的一排排菌棒有序“立”在田野。文成縣委宣傳部供圖

  跟隨著木耳菌棒轉運車,記者來到石門村的種植基地,看到田野裡除了還未收割的稻田外,就是白茫茫一片的木耳菌棒,還見到了正在地裡查看菌棒長勢的“石門共富工坊”負責人鄭式忠。

  2023年,在銅鈴山鎮的牽頭下,石門村、嶺后村、下垟村等8個村聯合投資建立了“石門共富工坊”,提出“黨組織+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但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最初村民們大都持觀望態度。村民有顧慮,那就黨員干部先帶頭干,鄭式忠自己出資,帶著村民們一起種起了木耳,打算借助木耳種植基地的發展讓更多群眾能夠就業、增收。

  鄭式忠原本一直都在外地做生意,他於2020年選擇回鄉創業,剛回村的時候,村裡經營性收入較少且單一,沒有產業性的項目。要想村庄有發展,他覺得,錢袋子必須先鼓起來。

  “木耳已經種下去了,可能45天到50天就可以採收了,到時候老百姓就會得到收益,錢包也會鼓起來了,我們村集體收益也會提高,這樣大家都高興,因為把事情做成了。”鄭式忠高興地說。

村民們忙著挑運、擺放食用菌棒。文成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冬閑田裡種植黑木耳,來年黑木耳採收結束后又種植水稻,這樣的“稻耳輪作”模式,讓當地秋收后的閑置稻田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真正讓“冬閑田”變“致富田”。目前石門村規劃了120畝農田種植木耳菌棒,等稻谷收割后,就可以給“石門共富工坊”裡的木耳菌棒“搬新家”了。同時,村集體與社會資本投資方共同成立的農業發展公司,已經實現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等到黑木耳成熟后,公司會將黑木耳全部回收,為種植戶兜底。沒有了后顧之憂,銅鈴山鎮其他村的村民對於木耳菌棒種植也越發有積極性。

  目前“石門共富工坊”裡的150萬棒木耳菌棒都已被各村村民預定。“石門共富工坊”作為浙江省首個擁有出口備案且自營出口的“共富工坊”,2023年以來,已經出口了竹筍、楊梅等農特產品,木耳將是2023年“石門共富工坊”出口的第三批農產品。

  如今,銅鈴山鎮通過創新具有銅鈴山鎮特色的聯農帶農機制,充分發揮“共富工坊”功能,讓村集體不僅可以拿到廠房租金,還能拿到某公司每年40%的盈利分紅。這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拓寬了村民增收新路子。

  銅鈴山鎮黨委委員余榮中算了一筆賬:“目前‘石門共富工坊’在產品運營方面是全季度全時段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產品,春天以春筍為主,夏天以楊梅為主,秋冬兩季以木耳為主。這樣‘共富工坊’全年木耳運營,收入大概為50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的話預計約為50萬元。”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