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博物館——

千峰翠色瓷韻長(解碼·縣級博物館)

人民日報記者 江南
2023年10月17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夯土牆、青磚瓦、塊石牆,既有山水意境,更富田園特色。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背倚著功臣山徐徐鋪展開來的這組建筑,正是2019年1月正式開放的臨安區博物館(以下簡稱“臨安博物館”)。

  “顏值”亮眼,館藏文物更有分量。“館齡”不足5年的臨安博物館(見圖,胡建強攝,影像中國),承載著古老厚重的吳越歷史文化。

  臨安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镠的出生地,這一時期的文物最為豐富,在浙江乃至全國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該館藏有秘色瓷、五代玉器等5000余件(套)文物,一級文物有51件(套),其中3件為國寶級文物,佔浙江省國寶級文物數量的1/6。

  欣賞千年越窯風採

  明月染春水,千峰翠色來。展廳裡山水畫卷映襯環繞,展櫃燈光將3件秘色瓷的溫潤釉色、器形細節一一照亮。

  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熏爐、越窯青瓷褐彩雲紋油燈、越窯青瓷褐彩雲紋蓋罌,這3件國寶級文物,在此等待與參觀者的相遇。

  1980年,這3件越窯瓷器在臨安錦城街道西墅村錢镠之母水丘氏墓出土。“它們兼具材質之美、工藝之美、題材之美,是代表晚唐時期青瓷燒造工藝的巔峰之作。”臨安博物館館長鮑偉華說,之所以可稱“國寶”,有3個原因:都出土自明確的紀年墓,而晚唐之前有明確紀年墓出土的文物較為罕見﹔器體碩大、器形端庄、工藝精美,燒制難度極大﹔釉下施彩罕見,且器身都有獨特的釉下褐彩紋飾,同時期器物基本為素面。

  所謂的“千峰翠色”,指的正是越窯秘色青釉的溫潤之美。唐、五代時期,以越窯為代表的窯口,就能燒制質量上乘的青瓷,其中精品被稱為秘色瓷。

  走近放在正中位置的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熏爐,講解員描述著文物細節:“熏爐由蓋、爐、座3部分組成,蓋子呈頭盔形,釉色呈現出純正的青色,盡顯秘色瓷魅力﹔平底外緣的五虎首獸足,形象生動,底座上描繪的褐色釉下彩雲紋,精美流暢。”

  “整個熏爐通體施釉,需要經過低溫、高溫兩次燒制,蓋、爐、座三者之間完美吻合,極具藝術美感。”鮑偉華說。

  在建筑面積1.05萬平方米、主體展陳面積3550平方米的臨安博物館,還有更多值得一看的藏品。

  數百件食具、酒具、帶具、陳設用具、首飾等金銀器、玉器精品,這些“小而美”的藏品令人嘆為觀止。金銀器承襲唐代鏤空、鏨刻、焊接、鎏金、鉚接等制造工藝,從現代眼光來看,造型也是新奇華麗。光是金發釵,就有海棠形、蝴蝶形、荷葉形等造型。

  臨安博物館展出的100多件玉器精品中,吳越康陵出土玉器最為精美。像薄薄的一片鳳形玉簪首,厚度僅1毫米左右,白玉雙面鏤空,雕刻了細密的纏枝花卉﹔2厘米見方的一塊玉佩,兩面不僅刻有“富貴團圓”等字樣,還刻畫著牡丹花、鬆針等紋樣。

  創新呈現吳越文化

  臨安博物館的設計團隊,由中國首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王澍領銜。

  談及設計理念,王澍表示,他很早便開始探索將宋文化與建筑相結合的實踐,嘗試將傳統繪畫元素轉化為建筑語言。

  臨安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來自宋畫的獨有構圖結構,同時融合了臨安本地鄉土建筑中磚瓦、夯土等特色元素,博物館牆體採用夯土工藝建造,屋頂和外立面嵌飾了許多磚瓦、石片。

  除了建筑設計理念創新,博物館還不斷創新展陳方式,讓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參觀臨安博物館,就像走在現代的科技體驗館。”這是參觀者朱柯的感受。在臨安博物館游客中心,一排沉浸式5G體驗設備特別受歡迎。朱柯先在“5G+AR試衣鏡”前體驗了一回換裝:對鏡揮下胳膊,通過手勢變化就能快速變換一套古代服飾,在鏡子裡看見自己“穿越”到吳越的模樣。

  “隻需一部手機,就能自主游覽虛擬博物館,足不出戶‘雲逛展’﹔通過3D鑒賞、全息投影技術,可以全方位感受文物﹔掃一掃精品文物旁的二維碼,能了解文物信息,還能聽語音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鮑偉華說,通過人工智能、增強現實互動、三維影像制作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交互體驗,歷史文化在這裡變得可感可觸。

  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今年暑假,來自臨安區城東小學的15名青少年當上了“小小考古員”。

  臨安博物館為他們提供了專門的“工作室”,工作人員石成樑指導“小小考古員”兩人一組、分工協作“修復文物”:一人拼接破損的瓷片,另一人用膠水粘連,再用砂皮紙打磨,最后選用顏料在接縫處上色處理,一件破損的“瓷器文物”便成功“修復”了。

  在臨安區的一個考古工地,技工正在清理考古現場。“小小考古員”們屏著呼吸,湊近觀察。隨后,他們也在體驗區嘗試用鏟子挖土、用毛刷輕輕刷去瓷片上的泥土,在米字格圖紙上認真地記錄“出土器物”的圖案。

  “通過活動,我知道了考古工作的不易,需要有耐心、毅力。”活動中年齡最小的“小小考古員”張語晨說。活動結束后,她還在自己的考古記錄本上寫道:“在博物館裡我收獲很多,下次還想來當考古員。”

  “守護歷史——小小考古員”活動,讓青少年在考古現場近距離感受臨安的歷史文化,在他們心中種下尊重歷史、熱愛文化的種子。這一活動已成為臨安博物館的特色文博品牌。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為地方性博物館,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走進來,如何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滿足社會公眾需求?“創新運用文物資源、打造城市‘文化客廳’,我們一直在探索。”鮑偉華說。

  了解一個城市,從博物館開始。將博物館參觀體驗游“嵌入”旅游線路中,打造臨安特色文旅目的地﹔開通“遇見吳越國”文旅專線巴士,從杭州火車東站乘車可以直達臨安博物館……開館4年多,臨安博物館已接待觀眾上百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40多萬人次、海外觀眾約1.5萬人次,舉辦青少年“第二課堂”等活動100多場。

  “我們將繼續推進博物館建設,讓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展陳手段等更有特色,讓歷史積澱更好融入群眾生活、融入城市發展進程。”鮑偉華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7日 14 版)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