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江北:讓“民生項目”成為“民心工程”

在“一塊地”上建成治污水廠、再生水庫、智造園區,開創“一地多用”的全國先例,實現社會、經濟、生態“三效”疊加融合倍增的效應——在寧波江北,2023年6月投入運行的寧波市首座下沉式再生水廠,成了當地“持正確政績觀、建為民新業績”行動的鮮活案例。
這些年,寧波主城區的高速發展,客觀上對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在不少老百姓的傳統觀念裡,這些基礎設施就是和臭氣、污染排放物等畫上等號的地方。一聽說要選址,很多人避之不及。
如何讓這座全新的“民生項目”,真正成為“民心工程”?江北以問題為導向,開門搞調研,走訪130個居民小區、44所中小學校、500余家企業,先后組織300余名群眾參與,全面分析江北居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放處理的實際需求,並組織發改、資規、住建、水利等職能部門進行多番論証。
密閉空間污水會不會有臭氣?對標上海、杭州、深圳等先進地區採用高效復合生物除臭技術,確保不管是地面還是地下都聞不到一點臭味。
污水處理的效果是否有保証?創新採取智慧操作系統,污水處理事項24小時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管理,任何一項指標出現異常,監測系統都會自動報警。
污水處理中的污泥廢料如何處理?探索應用污泥低溫干化技術,不添加任何藥劑將污泥含水率處理在40%至60%之間,實現減量化。
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江北將前期調研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統一集納,按照民生優先、綠色低碳的理念,逐一體現在每一個建設細節上,盡可能減少周邊老百姓的“后顧之憂”,避免走環保項目“鄰避效應”的老路。
“看政績,既要看經濟指標,也要看民生指標、生態指標﹔既要看當前發展狀況,也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我們不僅要考慮眼前的利益,更要著眼長遠做好未來規劃。樹立正確政績觀,才能真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眾,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江北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這座投資近12億元、用地122畝的再生水廠,日均水處理量為5萬噸,覆蓋慈城鎮片區、奧體投創片區、洪塘庄橋西片區、天水庄橋片區、機場片區等120余平方公裡,服務人口近30萬,帶動江北全域污水處理量同比增長51%,為寧波城區整體污水處理增添效能。
在此基礎上,江北還計劃在水廠地面投資5.3億元,著力建設以綠色環保、清潔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興智能智造產業園,重點引進新材料、生物技術、智能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招引處於孵化期和加速期的優質成長型小微企業,使其成為江北未來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