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①

浙江仙居:“仙梅”閃耀世界舞台

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
2023年11月21日13:58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竿竹青影隨風舞,數畝茶蔭傍霧栽。浮生碌碌真堪愧,顧洒楊枝浣雞胎。”清代詩人朱光勛筆下描繪的,正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山間尋常的一幕:楊梅樹與茶樹青翠相疊、錯落有致,林下草木繁茂,坡上山雞穿梭扑棱,林間土蜂簇擁振翅,好一幅梅茶雞蜂共融共生的和諧景象。

如今,仙居先民的智慧在后人的不斷總結、完善、改進中,形成了“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該系統近日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球第一個楊梅領域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喜訊,讓仙居舉縣歡騰,也讓仙居被世界矚目。

“梅茶雞蜂”闖世界

仙居楊梅栽培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積累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品種豐富、譜系完整的古楊梅種質資源,現存百年以上古楊梅樹13425棵。目前,該縣共有楊梅14.2萬畝、梅農3.3萬戶、楊梅合作社450家,楊梅鮮果產值突破1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是“梅—茶—雞—蜂”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山地農業模式,源自仙居鄉民千百年的經驗創造,也是遺產地區別於中國其他古楊梅主產區的獨特之處。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漫長的楊梅馴化與人工栽培活動中,仙居先民逐漸發現,栽茶、牧雞、養蜂等與當地的環境同樣契合,於是開啟了復合種養之路。該模式的基本結構是:在海拔700米以下、坡度30°以內的酸性基岩土壤地帶栽培古楊梅,在楊梅林中間作混栽茶樹,在林下生態飼養仙居雞,在林中生態飼養土蜂。

放養於楊梅林間的仙居雞。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放養於楊梅林間的仙居雞。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2015年10月,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被列入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小楊梅”踏上闖世界的道路。

“當時很多專家到仙居調研,認為仙居的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可以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開始積累資料,對古楊梅樹進行普查,對系統進行提煉,並對文化遺產進行保存。”仙居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朱水星介紹。

2017年,仙居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展開合作,對這一復合種養模式進行系統性研究。2019年,該系統被列入全球遺產預備名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打造了4個古楊梅公園,建立了楊梅文化館、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這都為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創造了條件。我們還不斷提煉其中的思想和理念,出版了《浙江仙居楊梅栽培系統》,從理論研究到遺產保護與傳承,都花了很多精力。”朱水星說。

2023年9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專家對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進行了考察。同年11月,該復合種養系統成功申遺。

古楊梅樹。馮宇航攝

古楊梅樹。馮宇航攝

全球第一個楊梅領域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憑何花落仙居?朱水星介紹:“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並非將楊梅、茶樹、土雞、土蜂簡單組合疊加,而是基於生物鏈原理,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層次與立體化,是中國傳統‘因物制宜’農業思想的高度體現。”在這一模式下,楊梅為茶樹提供散射光、保水保肥、阻風抗寒,為仙居雞提供活動空間和飼料來源﹔仙居雞的日常活動則為楊梅除草除害,仙居雞的糞便及草本植物的腐殖質為復合種養系統提供優質肥料﹔仙居土蜂為系統內蜜源植物授粉,保障生物多樣性平衡的同時,還能為農民增加產業收入。

“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成功申遺,是對‘因物制宜’農作生產方式的一種肯定,增強了仙居發展綠色農業的信心。”朱水星說。

楊梅樹 致富樹

“9月聯合國專家來考察的時候,很多村民也自發前來,大家都很高興。”仙居縣橫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柯漢平說。申遺一事,為何如此牽動村民們的心?“以楊梅為核心的復合型農業是村民重要的生計來源,申遺成功無疑給大家打了一針強心劑。”柯漢平說。

橫溪鎮程岙村是仙居古楊梅群保護核心區之一,尚存古楊梅樹1266棵,以12個群落和零星散株分布在村庄四周,是目前該縣“梅—茶—雞—蜂”生態復合種養模式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區域。當地流傳“家有楊梅樹、代代能致富”“分家寧要楊梅樹、不要房田屋”等俗語,無不體現著系統對於遺產地鄉民生計的重要作用。

程岙村古楊梅樹第八代守護人沈樹成。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程岙村古楊梅樹第八代守護人沈樹成。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程岙村村民沈樹成對此頗有感觸。“我們農民,多種經營就有多種錢掙。每年3月開始採摘茶葉售賣,4到7月仙居雞持續產蛋,7月採摘楊梅,9到11月又是仙居雞的蛋肉生產周期,蜂蜜還有夏蜜、冬蜜兩季好割。”沈樹成介紹,一年至少8個月裡農戶都能有收入來源。

生計來源的多元性,大大提升了農戶抵抗風險的能力,也保証了農戶收入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我們家楊梅栽培規模比較大,一年光楊梅就能有10萬元的收入,茶葉、茶油分別能帶來約5萬元的收入,還有仙居雞和雞蛋的收入,一年總體能增收20萬元。”沈樹成算了一筆賬。

作為程岙村古楊梅樹第八代守護人,沈樹成每天還要巡山一兩次,查看古楊梅樹的情況,並進行除草、剪枝等工作。不僅是守護人,沈樹成還是鄉村振興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其他村民也積極種植楊梅、茶樹等,共同增收。近年來,程岙村的發展越來越好,村民還自發掏錢在村子裡建了小廣場、涼亭和共享農具點等。

放眼仙居,遺產地有36萬名農民,其中有10.3萬名農民從事楊梅栽培復合種養活動及相關產業。2023年,該縣楊梅種植面積14.2萬畝,投產面積13.8萬畝,鮮果產量12萬噸,鮮果產值11.2億元,佔全縣農業生產總值近30%,楊梅全產業鏈產值40億元,“仙居楊梅”品牌價值26.23億元,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楊梅類中排名全國第一,僅楊梅一項就能讓10萬名梅農戶均增收3.55萬余元。

古楊梅林公園。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仙居古楊梅林公園。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遺產地以楊梅為核心的復合型農業已經發展成集生產、加工、物流、配套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隨著系統獨特的四季楊梅林與“梅—茶—雞—蜂”復合景觀、優質綠色的農產品、獨具浙東南山地特色的農業民俗等旅游資源的逐步開發,農業旅游逐漸成為遺產地的另一項重要生計來源,當地居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老遺產煥發新活力

對於農業文化遺產,要用好,更要保護與傳承好。多年來,仙居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馮宇航攝

楊梅山遠眺。馮宇航攝

當前,仙居90%以上的古楊梅群復合種養基地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狀態。楊梅基地管理的零碎,給楊梅的標准化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等工作帶來了許多制約因素。為此,仙居為楊梅產業定制了“親農在線”應用場景,將大數據應用到“山頭”。每棵楊梅樹都有了專屬“身份証”,產區、天氣、水肥、銷售等信息一目了然。仙居還繪制了產業“一張圖”,精准定位農戶、地塊及每株楊梅,並疊加市場、冷庫、主體等數據業務圖層,打造楊梅全產業鏈數據中心。為幫助農戶精准對接大市場,仙居歸集楊梅產量、產地價格、網銷物流等數據,建立價格指數模型,切實提高梅農議價權﹔當地還啟動“村播計劃”,培育村播達人,對接電商平台,真正讓小農戶銜接大市場。

研發鎖鮮“黑科技”、量身定制外包裝、冷庫余位精准發布、快遞“陸空專線”直達……隨著儲存保鮮難題的攻破,仙居楊梅被送往各地的時間更快、范圍更廣,還成功進入海外市場。然而,與仙居楊梅這張“金名片”相比,該系統內的茶、雞、蜂這三種農產品的發展潛力仍待進一步挖掘。“像仙居碧綠茶和仙居土蜂蜜品質雖佳,但缺少系統的管理、營銷和深加工,賣不出好價錢,市場拓展也面臨一定挑戰。”朱水星說。

“梅茶雞蜂”禮盒。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梅茶雞蜂”禮盒。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仙居創新實施“神仙大農”品牌建設工程,由企業負責品牌實體化運營,構建了集收購、包裝、定價、銷售於一體的全鏈式管理體系,形成以“供應鏈中心+線下實體店+線上直播間”為發展模式的農產品服務體系。2023年9月,“神仙大農”推出“梅茶雞蜂”禮盒,集齊楊梅酥、雲霧茶、神仙雞、土蜂蜜,將農業文化遺產直接從大山送至食客嘴邊。

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仙居農業的發展也將迎來全新的開始。下一步怎麼走?“我們將繼續管理和保護好古楊梅樹,推進立法工作,並將綠色循環、‘因物制宜’的思想應用於整個農業生產領域。同時,加強品牌建設,讓梅、茶、雞、蜂等仙居農產品能有更高的品牌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將在不破壞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開發旅游、研學、民宿等產業,豐富鄉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朱水星展望道。

仙山仙水育仙梅,仙鄉仙民育仙果。仙居的萬株古楊梅歷經千載悠悠時空,仍然不斷傳遞著古老的生機與活力……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