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陌鄰變睦鄰

台州臨海:構建“鄰裡圈” 激活“臨聚力”

盧靖愉
2023年11月29日08:36 | 來源:台州日報
小字號

“義診往這邊走。”“天冷吃個茶葉蛋暖暖!”11月23日,台州臨海古城街道花街社區的“社區鄰居節”熱鬧不已,社區居民紛紛走出家門,和鄰居共赴一場溫情之約。

舉辦鄰居節已成為臨海各個社區的一項傳統活動。為了讓現代化住宅也能住出傳統式大院的煙火氣,該市堅持黨建統領,圍繞空間共享、家園共治、情感共系等方面,積極搭建“鄰裡圈”,推進陌鄰到睦鄰的生動轉變,全面激活社區“臨聚力”。

小空間,大場景

重構人與人的聯結

過去沒怎麼說過話的鄰居,現在卻成了拼桌吃飯的“飯搭子”,吃完飯還能約著下下棋、寫寫書法,切磋一番﹔之前苦於為父母送飯做飯的子女,現在還能反過來借機“蹭飯”,陪父母吃飯不再是負擔,倒成了一件樂事。

這些變化,每天都在臨海發生,這些變化,也都始於一個共享空間的出現。

2022年,臨海出現第一家“府城·老鄰舍”,到目前已接連開了9家,布局框架也從中心城區向周邊鄉鎮拉開。2年間,臨海不僅讓27萬老年人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還有更喜人的收獲,老年群體也在擴大“朋友圈”,吃飯、上課、看戲都有了“搭子”。

“先解決吃飯這個關鍵問題,再拓展延伸到休閑娛樂、文化學習、社交聊天、醫療保健等多重需求,這是臨海面對‘一老’問題時的解題思路。”臨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在書寫“必答題”的同時,有不少地方還做起了“附加題”。鹿城社區的“溫暖之家”被劃分成兩部分,一半是食堂和活動室,一半是養老中心,除了全天候照護床位,還有“共享床位”,方便臨時托管老人。東塍鎮在廟西村黨群服務中心內“掏”出了一個小型文體中心,嵌入讀書室、健身室、活動室、成人職業培訓班等,滿足各類人群需求。

小空間足以打破交往壁壘,而未來社區這樣的大空間,則使人的聯結變得更為緊密。在南門未來社區,原住民與景區共融、與游客共享的和諧場景隨處可見。六角井未來社區正拔地而起,日后將融入鄰裡、教育、養老、治理等場景,打造“新裡坊生活”模式。

小居民,多角色

尋找居民以外的“第二身份”

“創建能給我們社區帶來什麼?”日前,臨海大洋社區的“居民顧問團”正圍繞“是否要參與創建營養社區”這個議題展開討論。

作為顧問團的核心成員之一,鄭勝利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參加這樣的會議了,但每一次商議他都歷歷在目:“之前小區外立面刷新,就連刷什麼顏色都是大伙多次討論決定的,這還沒完,小區裡懂設計的、學建筑的、會施工的居民都成了臨時顧問,從評估到結算全程參與,前后足足盯了兩個多月時間。”

“當時就有人說,這是施工方最困難、監理方最省心、老百姓最認可的項目。”社區黨總支書記周秀利介紹,“都說我們大洋有本‘自治經’,其實秘訣就是解鎖居民的第二重身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

道理淺顯、實踐不易,有多少人願意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那就讓社區治理成為居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居民是付出方,也是受益方。”周秀利說,像“萌寶后援會”就是針對雙職工家庭“帶娃難”而設的,在職黨員牽頭挖掘資源,推出“四點半課堂”、周末課堂等十多類公益課程和眾籌課程。而受益的家庭又會抽出時間成為義務巡邏隊的一員,參與“我為大家守一夜,大家為我巡一年”活動,托舉社區安全感。

“尋找第二身份”已在臨海社區圈裡蔚然成風,樓棟長、街巷長成為社區治理網格的“最小因子”,擔起一棟樓一條街的大小事務﹔外賣騎手的“隱藏身份”是社區的“移動探頭”,哪有安全隱患、突發狀況,就實時在黨員群播報﹔新入職的社工成了獨居老人的“共享子女”,常和老人通個電話、串個門……

小社區,大家庭

打通家和社區間的一門之隔

家與社區,其實僅一門之隔。

這些年,臨海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開一扇門、聯通萬家情?各社區也都拿出“看家本領”實踐,或舉辦各類節慶活動,鼓勵居民走出家門聚聚﹔或成立專項志願隊伍,將服務挨家挨戶送上門﹔或打造社區之家,打開大門邀請廣大居民常“回家”看看。

為了更大程度促成家庭與社區的情感聯結,臨海將“幸福來臨”社區黨建品牌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實踐。依托黨建聯建機制,不斷強化社區大黨委統領作用,發揮“一線指揮部”功能,鏈接駐區單位、包聯單位、社會組織等力量,把多方資源集中到網格單元,並與各社區黨組織書記簽訂“幸福領路人”任務書,圍繞重點項目、基層治理和社區服務三大領域,掀起現代社區建設熱潮。

此外,當地還積極借助數字化手段拉近時空距離。2023年,該市上線“臨裡點單”小程序,集合醫療、教育、文化、金融等53個部門服務功能,梳理提供助殘關愛、法律援助、康養照護等78項“服務菜單”,通過“鎮街點單、平台派單、部門接單”模式,精准下沉服務資源,著力打造“指尖上的黨群服務平台”。

最近,鹿城社區的陳連金體驗了一把“雲端辦事”:“家裡電路經常跳閘,找人修了多次都沒用,還得靠你們專業的人。”眼看小程序一上線,社區工作人員就趕緊替陳大爺下了單,平台接單后精准派送給消防、電力等部門,多方現場“會診”后,多年未解難題迎刃而解。也難怪社區裡流行起一句話:有“疑難雜症”,就找“臨裡點單”。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