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⑤
浙江慶元:小城“菇”事多
初冬清晨,一場雨后,山中霧氣漸漸散去。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五大堡鄉回龍灣山場,年近七旬的慶元菇農吳興龍背起斧頭,沿溪流而上。山路崎嶇難行,但他步伐矯健,沒過多久便來到了海拔500米之上的剁花法傳承基地。
吳興龍腳踩一截約10米長的腐木,一把“剁花斧”高高舉起、砍下,在樹皮上剁出道道斧痕。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凝結著老祖宗的智慧——八百多年前,慶元縣龍岩村村民“香菇之祖”吳三公發明了剁花法和驚蕈術,他將空氣中彌散的真菌孢子駐留在朽木的刀痕上生產香菇,此舉開創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
回龍灣山場菇農吳興龍採摘香菇。林小榮攝
數百年來,慶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食用菌產業,從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術不斷演化升級,形成了以“林—菇共育”技術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農業生產有機融合的山地農林復合生產系統。
2022年11月,“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遺產的認定,填補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食用菌領域的空白,也成為了慶元邁向共同富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手。
申遺之路也是保護之路
距離“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成功通過專家評審,正式獲批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申遺專班成員葉曉星依舊十分激動。“當時,我們聚在縣政府的會議室裡。接到申遺成功的消息時,大家全體起立,擁抱歡呼,掌聲不斷。”從提出申遺計劃到最后成功申遺,慶元走過了漫長的15年。
慶元縣政協副主席吳小軍是吳三公的26代后裔,也是申遺專班成員之一。這些年來,申遺專班在他的帶領下,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著申遺工作。2022年11月4日,遠隔萬水千山,聽到申遺成功的好消息時,吳小軍紅了眼眶。為申遺工作奔波數年,直到這一刻,他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見到吳小軍時,他拿出了一沓厚厚的文本,那是他自己撰寫的《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記憶》,裡面詳細地記錄著申遺工作的點點滴滴。十年磨一劍,在他看來,申遺之路意義重大,也歷經波折——從2012年慶元縣正式啟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歷經三年努力獲取項目推介、項目被質疑否決、名稱變更重新開啟二輪申報、接受越洋的線上考察……申遺過程遠比想象中的艱難。
採用剁花法栽培的香菇。慶元縣食用菌產業中心供圖
“外國專家指出,傳統剁花法隻佔2%,更多的是現代香菇栽培方法,不符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要求,因此被否決。但即使困難重重,我們也要努力爭取。”吳小軍回憶道。
如何回應國外專家的質疑?葉曉星坦言:“2%確實不多,但貴在延續。剁花法是‘林—菇共育系統’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將其更好地保護傳承下去。”為此,建設剁花法技藝傳承示范基地勢在必行。
如今,能見到剁花法的地方零星分散,想要建設示范基地,場地如何選?為此,申遺專班在全縣大小林場中逐一篩選,經過數月實地勘察,挑選出了10余個符合條件的山場,綜合海拔、植被等關鍵信息,最終確定了回龍灣山場。那段時間,縣裡逐一摸清了遺產地珍稀、瀕危動植物分布狀況,陸續建起137個剁花法栽培點,還專門整理、編寫了剁花法技藝傳承的圖文資料……
回龍灣剁花法香菇栽培示范基地。黃衛華攝
2022年9月20日,慶元縣迎來了線上申遺答辯,相比之前的忐忑,這一次,吳小軍胸有成竹。“咱們就正面回答2%的質疑!雖然佔比少,但我們貴在守住了800多年的傳統技藝,正在不遺余力地保護中。”吳小軍說。
“為保護傳統技藝,我們建設了剁花法栽培示范基地和130余個示范點,2019年,我們對剁花樹木(整株)胸徑50厘米及以上的,每根補助500元﹔胸徑25—49厘米,每根補助300元。”吳小軍自信地回答道,“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定期舉行剁花法技藝比賽,為獲獎者頒發獎金,同時持續培養擁有傳統技藝的‘香菇師傅’。”這一次,吳小軍的回答令各國專家評委信服。
據介紹,截至目前,慶元已培育出了1萬多名擁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的“香菇師傅”,在傳承好慶元傳統剁花法、段木法等技藝的同時,也為全國20多個省400多個縣的菇農提供技術支持和幫扶,帶領縣內外更多農戶走上“菌菇共富路”。
此外,“浙江慶元林—菇共育”遺產地也是全國野生大型真菌最豐富的區域之一,這裡生長著大型真菌632種,食藥用菌373種。這些野生菌種質資源蘊藏著潛在的可利用價值。為發掘保護好這些菌物資源,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慶元建立了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及菌物資源“一區一館五庫”保育體系,旨在收集保護遺產地的野生香菇資源和百山祖國家公園的珍稀食藥用菌資源。
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初冬時節,慶元縣食用菌產業中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陳俊良一大早便出現在實驗室裡,指導技術人員進行種質資源整理、信息錄入等工作。
“加快慶元省級菌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有著重大意義,耽誤不得。”作為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項目負責人,陳俊良表示,遺產地森林面積較大,海拔跨度在240米到1856.7米間,植被類型多樣,為菌物生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遺產地豐富的野生菌類資源及遺傳多樣性。同時,由於栽培過程中品種遺傳變異系數較大,遺產地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變異株系資源,在食用菌新品種及良種選育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項目計劃於2026年6月完成,屆時,慶元將建成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野生香菇種質資源和百山祖國家公園野生食藥用菌資源的‘一區一館五庫’保育體系。”對於未來,陳俊良滿懷期待。
陳俊良展示種質資源庫內收集保存的野生菌種質資源。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林—菇共育”帶來新變化:2022年,慶元縣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697萬立方米,較10年前增加851萬立方米,“林—菇共育”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數智賦能,“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初冬,再訪浙西南小城慶元。這個時間段對於不少農民來說,正值農閑。然而在慶元,陣陣菇香卻提醒著菇農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到了。
走進慶元縣屏都街道蔡段村食用菌生產基地,在標准化菇棚內,一排排食用菌棒錯落有致地擺放,一朵朵香菇像撐開的小傘一樣,惹人喜愛。工人們正忙著採摘、分揀,一筐筐肥碩的香菇等待銷往外地。“新一輪寒潮要來了,大家做好准備。出菇的能採盡採,注意保溫防凍。”換好工作服后,基地負責人胡惟鵬走進菇棚內叮囑工人們。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就開始種香菇了,那時候我還不到20歲。”不同於祖輩,胡惟鵬使用更多的是代料法栽培技術,如今還體驗了一把智慧化種菇。菇棚內,胡惟鵬拿著手機,興奮地展示著正在試運行的“香菇雲”數字化管理信息系統。“有了這個雲平台,我們種植戶一鍵就能找到專家進行咨詢,方便多了!”胡惟鵬說。
利用“香菇雲”數字化管理信息系統,菇農們可隨時進行技術咨詢。網絡截圖
據了解,“香菇雲”數字化應用場景集成了“我要技術”“我要服務”“我要政策”“網上農博”四大塊應用,為菇農種植、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為產業生態建設提供數字化服務,為經濟治理提供數字化手段,“雲上加速”,助力農戶實現“種好菌、好種菌、種菌好”。
傳承千百年的農遺技藝是慶元人民智慧的結晶,如何讓傳統農業在新時代下煥發新魅力,菇鄉正努力解答這一新課題。從探路智能化“數字工廠”數字化管控栽培的慶元縣精創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到利用自動化設備對香菇進行烘干的慶元縣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到投產不到一年的業內明星企業浙江鼎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數字化賦能為慶元食用菌產業注入新活力。
走進浙江鼎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鼎洲公司”),60個光伏控溫大棚整齊排列。菇棚內,一張張菇床干淨整潔,菌菇成群成簇,長勢喜人。聚焦現代設施農業領域與清潔能源的綜合應用,鼎洲公司將數字化溫控出菇棚與太陽能光伏電站相結合,“菌光互補”一體化的設計降低了出菇棚和光伏板列陣架設的建設成本。布局的棚頂光伏不僅可以自發自用,還能余電上網,創造綠色收益。
鼎洲公司的光伏控溫大棚。受訪者供圖
“相較於傳統種植模式,鼎洲的工廠化種植全部採用數字化管理。通過數字化技術精准控制60個菇棚內的溫、濕、光、氣,從而實現全年化生產。”在鼎洲公司的食用菌生產數字駕駛艙,企業負責人介紹,“在這裡還可以遠程監管香菇的生長過程,菌棒脫袋、採菇、注水的具體時間均可提前進行預警分析。同時,數字駕駛艙與銷售平台打通,每日菌菇按照品質等級進行產量統計后,銷往何地、價格多少一目了然,也便於我們進行數據分析。”
數字化助力下,菌菇品質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我們的產品健康有機,經權威機構的748項農殘及重金屬檢測全部合格,不僅符合出口標准,甚至可以直接生吃,做刺身菇。”企業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企業產值將達1350萬元。
數字化助力下,菌菇品質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小香菇,大產業。帶著農民干,干給農民看,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這是寫在鼎洲公司光伏控溫大棚外的兩句話。“企業周邊有幾個安置小區,一些年紀大的居民多為老菇農,經驗豐富。我們以臨時工的形式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該負責人說。據統計,自2023年5月投產至今,企業共吸納閑置勞動力1.5萬多個,共支出務工費用160多萬元,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務工就業。
“下一步,我們還將以菇棚出租的模式,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增收。同時,不斷探索、推動食用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爭取輻射帶動周邊更多鄉鎮、村社百姓就業致富。”企業負責人說。
“慶元食用菌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全產業鏈,向食用菌種植、加工、流通、休閑、機械、原輔材料等方向發展。”慶元縣食用菌產業中心黨組書記李紅介紹,近年來,慶元集成了“香菇雲”數字平台,重塑了“兩頭集中、中間分散”的香菇生產新模式,從栽培端到烘干端,整個生產工藝都走現代化流程,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在中間的“出菇端”,慶元建成了“菌光互補”食用菌數字化未來農場,精准控制菌菇生長環境,實現“四季出菇”。
在慶元縣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利用自動化設備對香菇進行烘干。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如今,慶元已形成規模銷售的7大類精深加工產品,品類涵蓋食用菌保鮮品、休閑食品、飲品、預制菜、保健品、藥品等,帶動全縣4200多戶食用菌專業種植戶增收致富。越來越多的人走出昏暗的菇棚,來到工廠,從事食用菌精深加工等延伸產業。
“小菌菇”撐起“致富傘”。目前,慶元全縣食用菌生產量1.27億袋,從事食用菌企業385家,帶動從業人員4萬多人,全產業鏈產值達50億元。“未來,我們將繼續推進食用菌產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推動食用菌產業穩進提質。以數字賦能,持續擦亮慶元香菇‘金名片’。”李紅說。
“活態傳承”,做好農遺“后半篇文章”
800多年來,香菇與慶元菇民相生相伴,逐漸從生產融入生活,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菇民戲、香菇功夫、香菇山歌、菇山話等最為菇民們津津樂道。
見到慶元縣“香菇功夫”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慶元縣城東小學體育教師王爐冬時,是在學校的課間操時間,他正帶著孩子們打著“香菇功夫”。抱拳行禮、秤錘落地、山羊翹角、水牛跑角……操場上,孩子們的口號聲響徹雲霄。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隊形整齊、動作標准。
2011年,城東小學成為了全縣“香菇功夫傳承教學基地”。2014年,武術專業畢業的王爐冬來到城東小學,開始著手新拳法探索。
“還記得一堂課上,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什麼是‘香菇功夫’嗎?大家面面相覷,都沒聽說過。我告訴他們,‘香菇功夫’也叫菇民防身術,是早期外出做菇的菇民們為護菇自衛而創編的原生態傳統武術,也是慶元縣展示香菇文化的重要方式,非常珍貴,要把它好好地傳承下去。”王爐冬說。
結合武術專業知識,以王爐冬為代表的“香菇功夫”精品課教學組對拳法名詞進行了反復推敲琢磨。為了讓學生們有良好的訓練環境,學校還專門建設了武術教室,將“香菇功夫”作為課間操。
“香菇功夫”拓展課程班。受訪者供圖
此外,為加強對“香菇功夫”的傳承保護,弘揚菇鄉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慶元縣城東小學相繼開設“香菇功夫”特色課程,不斷推動香菇文化的“活態傳承”。自2010年設置“香菇功夫”課程以來,慶元縣城東小學先后開設《光棍擔》《七步拳花》《菇山拳花》等精品課,推廣學校達15所,惠及學生1萬余人。如今,城東小學“香菇功夫”已成為外界關注慶元香菇文化傳承的主要窗口。
豐富多彩的香菇文化不僅彰顯出慶元這座城市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成為當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勁動力。
為進一步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近年來,慶元縣定期舉辦香菇始祖朝聖活動、慶元香菇文化節,打造集吳三公祭祀祈福聖地、香菇文化論壇聖地、西洋殿菇神廟與古廊橋為特色景點的“林—菇共育”文化體驗之旅等多條旅游路線……旅游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文化遺產衍生價值不斷釋放。
近日,走進位於慶元縣淤上鄉民族村的方格菌博園,一座座標准化的食用菌基地大棚鱗次櫛比。棚內,一朵朵灰黑色的灰樹花錯落有致生長著,工人們正忙著採摘晾晒灰樹花。“首先要將根部的雜質處理掉,然后用小刀在根部劃出3—4個口子,並將灰樹花根部朝下放置在晾晒網上。”園內的技術員正忙著給參加研學的孩子們講解灰樹花的晾晒方法。
方格菌博園的技術員正在給孩子們講解孢子粉的產生過程。受訪者供圖
如今,佔地100余畝的方格菌博園已經建成“藥用菌選育+標准化栽培+科普體驗+職工療休養”四合一農旅綜合體,是一處集養生、研學和體驗為一體的生態度假地。
“食用菌一直是淤上鄉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淤上鄉黨委書記葉昌平介紹,“近年來,依托方格菌博園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我們以更優服務推動營商環境優化,積極打造品牌帶動式‘共富工坊’,吸納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近就便靈活就業。”截至目前,菌博園“共富工坊”共提供2000余人次就業崗位,實現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同時,菌博園輻射帶動周邊3個鄉鎮(街道)、12個村社、18家優質民宿、23家農家樂、10余家旅游景點共600余人就業。
隨著“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的申遺成功,“慶元香菇”也隨之聲名遠播。慶元縣副縣長李穎表示,下一步,慶元將在科技端、產業端、文化端、市場端持續發力,努力做好農遺“后半篇文章”。
系列回顧: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④︱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治水興農的智慧結晶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③︱向古而新 千年農遺綻放時代新韻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②︱“申遺”十年,這顆“千年果”何以飄香萬裡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報道①︱浙江仙居:“仙梅”閃耀世界舞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