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成:“共富工坊”助農家門口就業增收

一大早,家住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前巷村的張麗麗送完孩子上學后,就徑直奔向了黃坦生態產業園的箱包“共富車間”,用時不到十分鐘。
“以前在家裡帶小孩,沒有收入,也曾迷茫和糾結過。自從箱包‘共富車間’搬到村裡,我現在每天送完孩子就來上班,下午也可以准時去接孩子,終於能實現顧家賺錢兩不誤了。”張麗麗介紹,目前,已有40多名像她一樣不方便外出定時定點工作的婦女、低收入農戶實現了“家門口”靈活創收、靈活就業。
曾經,該箱包公司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式小廠,后來公司進駐到文成百丈漈工業園區,經過六七年的發展,產值實現了躍進,但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企業場地不夠用了。
恰逢黃坦鎮生態產業園正式落地,黃坦鎮黨委政府經過考察調研,主動向其拋出橄欖枝。2022年7月,該公司正式在黃坦鎮開工投產。
企業順利落地后,如何依靠現有企業拓寬村民致富渠道,是黃坦鎮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在鎮村干部的共同推動下,該箱包“共富車間”應運而生。
村民在箱包“共富車間”實現就業。黃坦鎮供圖
“我們享受政府政策紅利,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當地村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箱包企業負責人楊文說。
深入調研后,該公司根據村民的需求制定了固定工和靈活工的雙重選擇,把一些的貼商標、處理箱包拉鏈等非高強度流水線作業交給零活工處理,並按照多勞多得、按件計數的原則發放工資,既極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也解決了部分村民需兼顧家庭的難題。
“在這裡工作環境好,老板對我們員工也好。我現在一個月基本能保持6000元收入,好的時候還拿過8000元。”員工朱文玲說。
近年來,黃坦鎮通過打通就業“最后一公裡”,引導企業將適合的崗位送到農村,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在“家門口”就業,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了鄉村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村民在箱包“共富車間”實現就業。黃坦鎮供圖
通過精准摸排工坊所有企業用工需求和村剩余勞動力“兩張清單”,黃坦鎮已開展“崗位送到戶、技能送到人、政策送到家”行動21次,幫助低收入群體、居家勞動力等“目標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推動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場景。
如今,“共富工坊”在黃坦鎮已遍地開花,累計吸納就業近2000人,人均年增收超4萬元。以“共富工坊”建設賦能特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使“共富工坊”結出更多“共富果”,黃坦鎮正努力實現“產業強、企業興、共同富”的目標。(嚴丹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