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南京雨花台區:“數字+”賦能現代化

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
2023年12月20日09:1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應用的未來產業。不久前,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南京調研元宇宙產業發展情況,在他走訪的三家企業中,有兩家位於雨花台區。這並不是偶然。

2022年,雨花台區成立元宇宙產業聯盟。“我們既有制作元宇宙內容的企業,也有做底層架構技術的企業,元宇宙產業在這裡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中國(南京)軟件谷管委會副主任張海毅說。

南京是軟件名城,軟件谷就位於雨花台區,該區集聚涉軟企業約4000家、軟件工程師超34萬人,是南京打造萬億級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的重要支撐。預計到2025年,全區軟件業務收入可望達到4500億元。

如今,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當地推動軟件產業向數字經濟全面躍升。“數字+”效應還突破產業范疇,走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深層次寬領域,數據要素潛力釋放,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在當地的實踐生動展現。

南京軟件大道兩側聚集著上千家軟件企業。雨花台區委宣傳部供圖

南京軟件大道兩側聚集著上千家軟件企業。雨花台區委宣傳部供圖

數字與產業交相融合

晚上9點,新疆貨車司機馬師傅運輸一車哈密瓜抵達南京。為趕回去給女兒過生日,他想盡快找到回烏魯木齊的貨運訂單。打開運滿滿APP不到2分鐘,他就找到了合適的業務。如此高效匹配的背后,是“數字+”為物流行業的賦能。

有了佗道醫療機器人的輔助,過去要3、4個小時的脊椎手術精准度大大提高,手術過程也壓縮到了1個小時左右。這款機器人出自當地一家新創四年的公司之手,2022年入選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

“今年,我們在軟件定義汽車領域的營收預計將達20億元。”自從公司2012年落戶雨花台區,中科創達高級副總裁常衡生見証了這個產業賽道的快速發展,“我們2013年開始涉足汽車產業,當時這個新業務營收才一兩千萬元,沒想到10年時間增長百倍。”

在雨花台區,像運滿滿、佗道醫療、中科創達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產業案例不勝枚舉。

滿幫集團高級副總裁陶然記得,“2013年11月1日,在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一處簡陋的辦公室裡,運滿滿APP1.0版本誕生了。”得益於當地提供的科創基金、人才引進等政策沃土,如今的運滿滿服務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連接著10萬余條貨運路線,為貨暢其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撐。

對軟件產業的堅守,讓雨花台區形成“大樹”與“幼苗”繁榮共生、“獨角獸”和“瞪羚”競逐奔騰的獨特景象。雨花台區委常委、副區長潘勇濤列出一組數據:目前,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2058家、高新技術企業1007家、專精特新企業43家、獨角獸瞪羚企業52家、上市企業15家,形成了梯度培育的科創企業矩陣。

十余年磨一劍,一個千億級產業應運而生。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要把視野拓展到數字經濟全產業譜系,科學挑選充分論証,提前謀劃部署下一個五年甚至十年的新的增長極。”雨花台區委書記張連春提出,要利用產業鏈優勢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同步發展。

近年來,雨花台區深化拓展通信軟件及運維服務、雲計算大數據及信息安全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及智能終端、信創、集成電路等六大產業集群,積極布局工業軟件、元宇宙等新賽道,前瞻開拓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新興領域,“6+2+X”數字產業發展體系已初顯成效。

雨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室內,患者在診室就能實現繳費結算。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雨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室內,患者在診室就能實現繳費結算。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數字+”賦能公共服務

“在診室就能繳費?”一個月前,68歲的陳先生到雨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耳鼻喉科,得知可以“診間支付”時還有點不相信。親身體驗過,他也為這樣便民之舉點贊。

在雨花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為不少居民的看病首選,此前就醫排隊的場景在所難免。今年夏天,區衛健委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信息系統進行改造,新增“診間支付”功能,同時將醫生賬號納入醫院收費對賬系統,實現一鍵操作,老百姓在看病的同時就能繳費結算。

這場涉及雨花台區衛健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軟件企業的三方溝通,僅用兩周就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試點應用半個月后便全區推廣。如今,這個做法已覆蓋該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應用場景”“服務場景”這類在信息領域常見的術語,在雨花台區已經成為干部們的口頭禪。該區行政審批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茜介紹,緊扣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服務,他們開發了48個“一件事”服務場景,在全市率先打造“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平台,辦結新生兒出生、診所開辦、跨省通辦企業開辦等多個全市“一件事”首例。

和“診間支付”技術開發企業來自區內一樣,“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平台開發企業也來自雨花台區。這些年,數字產業讓當地發展數字政務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數字政務又引領數字服務走向深入,涉企服務效能大為提升。

“不用跑多個部門,隻要按照指引在線填報,一次就能把場所開辦的事項都辦好,十幾天就拿到許可証了。”近期,南京愛歌音樂文化有限公司通過政務專遞收到了娛樂場所“行業綜合許可証”,成為江蘇省首個全流程娛樂場所開辦“一件事”的受益者。

“一件事一次辦”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數據不通,各部門有自己的審批系統。“經過多輪嘗試,我們通過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提起這項技術的應用,雨花台區行政審批局三級調研員夏建喜來了興致,“以機器人智能抓取實現消防、文化、食品三個外網數據自動填報、數據共享,辦証時間從原有的83個工作日縮短到15個工作日”。

2021年1月,雨花台區在南京市率先啟動“及時雨”惠企政策直達平台建設,為轄區企業提供全流程一體化“免申即享”“即申即辦”線上服務,實現“讓政策找人、讓數據匹配、讓資金直達”。截至目前,該平台上線惠企政策事項約250項,累計惠及企業超9000家次,直達資金11.5億元。

在雨花台區,產業優勢和環境讓公務人員養成了較強的數字意識和數字素養,“用數據對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的現代化治理模式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和政務體驗。

在“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上,社區各類信息一目了然。劉燕攝

在“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上,社區各類信息一目了然。劉燕攝

探索數字版“楓橋經驗”

在基層社會治理上,“數字+”也展現出了應有的賦能作用。“我們要從網格化鐵腳板的走訪向數據引導、數字賦能轉變。”張連春提出,有序實施智慧治理數字賦能計劃,探索創新“黨建+基層治理”的數字版楓橋經驗。

今年6月,南京遭遇強對流天氣,雨花台區長虹路一小區門口,大樹被風刮倒,網格員和城管隊員5分鐘就趕到現場。應急反應為何能做到這麼快?“智能攝像頭通過算法識別和分析,檢測到樹木倒伏,自動發短信給我。”長虹路社區網格員汪孝艏回憶,“我和城管隊員先趕到現場,園林部門隨后也趕來,現場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其實,反映問題的渠道並不缺,如何快速整合資源,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雨花台區探索打造了“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

如今,長虹路社區遍布城市之“眼”,轄區公共區域監控統一接入平台。實時回傳的視頻畫面,經平台AI算法分析,第一時間研判出潛在風險。一旦小區監控“感知”到老人摔倒、車棚煙感、高空拋物、消防通道違停、電動車“闖”入單元樓等,將自動觸發預警,並推送給小區物業點對點解決。

更令長虹路社區書記劉燕自豪的是,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數據打通了。“這個平台表面上是把各種數據‘搬’到一起,其實還發生著‘化學反應’。它既能處置單一事項,也能聯通多個條口。”劉燕介紹,各類事件匯集到平台,平台會自動分發給社工、物業、網格員等處理。

平台背后的“化學反應”,得益於“智慧雨花”數字底座的建設,住建、城管等24個部門約1.86億條數據在此匯集。依托一張網、一個數據庫、一個感知平台、一個事件中心等基礎架構,實現“一網統管”下的系統融合、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在該區“一網統管”項目負責人趙金看來,一個事件中心是“智慧雨花”的業務中樞。一方面,將全區公共區域視頻匯聚聯網,對傳統視頻設備進行改造,從“隻會看、隻會錄”的信息時代向“會思考、會說話”的智能時代轉變,能夠實現在第一時間感知城市運行管理的各類風險﹔另一方面,由市級各部門統籌的12345政務熱線事件、網格化事件、城管事件等數據,也被接入系統。

“當數據量足夠大,我們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動生成事件分析報告,為基層治理提供科學依據。”趙金滿懷憧憬。

劉燕則發現,隨著“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的搭建,水務、供電、燃氣和通信運營商等單位紛紛找來,希望能與社區開展合作。隨后,智能水表、智能電表等設備納入數字社區治理平台,水電氣訊網格員加入了社區網格。前不久,水電氣訊的網格員、黨員志願者走進社區獨居老人家中,對用電設施、燃氣管道、水管等進行免費檢測與維修。

在雨花台區,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應用,信息孤島和縱向的科層治理體系正慢慢被打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日益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模樣也逐漸清晰。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