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真抓實干 基層新實踐新探索(新春走基層)

2024年02月08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山東省費縣,農民在岩坡大集上經營特色小吃。人民日報記者 雷聲攝

江蘇省海安市,市民在選購節慶飾品。翟慧勇攝(人民視覺)

河北省唐山市,市民在挑選“福”字。朱大勇攝(人民視覺)

  北京門頭溝區保障農村地區供暖——

  溫暖過冬 喜迎新春

  人民日報記者 王洲

  寒風陣陣,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氣溫降至零下5攝氏度。走進村民李秀娟的家裡,記者立刻暖和起來。2022年村裡煤改電后,她家裝上了空氣源熱泵,摸摸餐桌邊的暖氣片,寒氣頓消。“這個設備性能很好,現在過冬更舒心了。”李秀娟說。

  舒心源自各方的關心。去年9月份,當地政府就聯系空氣源熱泵廠家,對全村取暖設備進行巡檢、維修、更換,並在供暖季開始前提前完工。去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印發關於保障農村地區溫暖過冬的工作方案,明確對一些取暖設備的維修等情況進行補貼。

  “我家的空氣源熱泵去年壞過一次,維修完沒幾天,政府的補貼款就到賬了。”李秀娟很滿意。談到新年願望,她脫口而出:“搬新村、住新居。”

  她口中的“新村”位於老村的東南側。去年,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后,門頭溝區決定對沿河口村實行整體易地安置。去年11月底,安置房建設開工,如今一座座二層小樓已經蓋好。“這些房屋是裝配式模塊房,經過拼裝就可以很快投入使用,不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冬季施工的限制條件,還具有抗震、防水、保溫等特點。”沿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唐巨輪介紹。

  今年1月底,房屋建設、外立面裝修完工,安置房由建設單位交付到村,這兩天,已經有幾戶村民搬了進去。齋堂鎮黨委書記晉衛華介紹,今年5月1日前,全村96戶村民有望全部搬進新居。

  “新房分上下兩層,之前看過樣板房,很敞亮。我們全家都盼著能早點搬到新家去!”李秀娟最近一直在盤算裝修的事,“新房鋪設地暖還是安裝壁挂式暖氣,全家還在商量。不管選哪個,家裡的日子隻會一天更比一天好。”

  山西高平市盤活古建筑——

  傳統村落 轉型發展

  人民日報記者 付明麗

  紅春聯、紅燈籠、紅標牌……行走在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花燈點亮村庄,造型別致,流光溢彩。

  蘇庄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裡25處明清古院落和穿村而過的晉豫古道,見証了它曾經的繁華。

  這兩年,高平市重點建設高鐵新區,距離高鐵站僅1公裡的蘇庄村迎來發展新機遇。

  2021年以來,蘇庄村通過租賃、村集體經濟入股等形式,盤活古建筑,古院落變成銀飾博物館、劇場等場所。

  “村裡開發老房子,我全力支持。”春明院原來的主人、老黨員侯春明帶頭騰出房子,前幾天聽說花燈搭起來了,他帶著老伴、孫子專門回來一趟,“老院子還在,就有一份念想。”

  村民武永鋒家的院子是一座兩進四合院,以前住了6戶人家,后來陸續搬走,隻剩下他的父母,院子裡坑坑窪窪,顯得有些破舊。

  院子修好后,改成演藝劇場,取名永順堂。景區從作家趙樹理的小說中取材,創作同名實景劇。首演那天,武永鋒進到院子裡上下打量,院子的格局沒有變,鐵門花、舊門牌也都在,塵封多年的石碾子成了置景道具,“老院子又熱鬧起來。”

  “開發蘇庄村,落腳點是讓老百姓增收。”蘇庄村黨支部書記張磊介紹,村裡分類建立勞務人才庫,開展技能培訓,向景區輸送100多名服務人員。景區運營兩年多,村民人均年收入由8000元增加到1.2萬元。

  一大早,村民李興龍就一刻不得閑。曾經開過飯店、做過司機,回到家鄉后,他干上老本行,支起小吃攤,賣當地特色美食,一年也能賺不少。

  “去年春節,沒幾天就賣斷了貨。今年我備足了肉,炸了十幾箱肉丸。”李興龍匆匆吃了碗面,准備迎接客人……

  浙江金華市發放“愛心卡”——

  養老服務 情系萬家

  人民日報記者 李中文、竇皓

  近段時間,氣溫下降,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金都美地社區,85歲的周奶奶心中卻倍感溫暖:原來,社區志願者王奧上門提供的貼心服務讓周奶奶很滿意。

  服務結束,周奶奶拿出社保卡,“嘀——”,放在讀卡器上一刷,服務費比市場平均價便宜一半。“這張卡拿出去還可以免費乘坐公交。”周奶奶說,現在她走到哪兒,兜裡都要揣著這張“愛心卡”。

  “我平時工作忙,照顧爸媽的時間有限,有了‘愛心卡’,心裡踏實多了。”周奶奶的兒子黃潮忠連連稱贊。

  黃潮忠還時常遠程給父母預約服務,登錄“浙裡辦”微信小程序進入“愛心卡”頁面,助餐、助浴、理發、修甲、保潔……上門服務的項目、時長和收費一清二楚。選好項目,確定時間,無論是預約黨群服務中心的愛心門店,還是志願者的上門服務,都很方便。

  老年食堂就餐補貼、愛心門店購物打折、助老服務預約上門……這張“愛心卡”集社保卡、醫保卡、老年優待証等功能於一體,可以滿足老人補貼發放、上門診療、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健康護理等多方面需求。60周歲以上符合申領條件的老人,按不同標准每月都能享受愛心積分補助。

  “按照‘財政投一點、集體擔一點、社會幫一點、家庭出一點’的原則,我們將多部門相關資金統籌用於養老服務,村(社區)投入一定資金作為補充。同時,我們還積極鼓勵社會慈善捐助資金的投入。”金華市民政局局長黃曄說。

  截至2024年1月底,金華市已發放養老服務“愛心卡”110.3萬張。以“愛心卡”為載體,金華市廣大老年人享受助餐、助潔、助浴、上門護理等養老服務1839.21萬余次。

  安徽無為市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

  江水悠悠 穩定供應

  人民日報記者 韓俊杰

  一場冬雨洒在江淮大地。一大早,家在安徽無為市昆山鎮汪田村的蘇方文老人一家就忙活起來。前一天從江蘇無錫回來過年的二女兒,正忙著打理幾條大鯉魚。女婿程禮榮特意買了兩個大水壺,“冬天用這個燒水喝,方便。”打開水龍頭,嘩嘩的水流噴涌而出。“家裡現在喝上了長江水,水質優良,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蘇方文說。

  無為市地處長江岸邊,但昆山鎮汪田村卻地處偏遠。上世紀80年代,為了吃水,家裡花錢打了一口25米深的水井,井水通過泵房上水再通向廚房。“井水雜質較多,喝起來有些苦澀。”程禮榮說。

  喝了幾年井水后,程禮榮把井蓋一蓋,再也不願用了。寧願走幾裡地山路,從附近的大洪山挑水喝。山裡有個水塘,是山泉水和雨水匯聚而成。挑一趟水下來,少說要走七八裡地,就是程禮榮這樣的漢子也得時不時歇歇腳。他不在家時,挑水的重活兒就落到妻子肩上。

  后來,程禮榮和周邊10余戶村民集資,從大洪山引水入戶。再后來,鎮上修建了自來水廠,水質才算有了保障,但水壓有時跟不上,可能會停水。

  “2018年3月開始,無為市投入26億元,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汪田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唐光發說,去年11月工程竣工,鄉鎮供水實現全覆蓋,也讓村民徹底告別“住在長江邊、喝不上長江水”的尷尬,“現在,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新建300畝白茶產業園,供水車可以隨時灌溉,茶葉長勢喜人。”

  “吃水問題徹底解決了,我們在外面打工就更省心了。過幾天家人都會回來,我們要熱熱鬧鬧過個好年。”程禮榮說。

  河南鄭州高新區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優化環境 助力企業

  人民日報記者 方敏

  在位於河南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河南明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各種生產設備滿負荷運行,“轟隆隆”的聲響不絕於耳。一旁,數輛黃色無人搬運車來回穿梭,把巨大的鋁卷精准運送到指定位置。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指揮”下,數百種定制鋁板和上萬噸鋁卷能夠被精細加工……

  春節將至,鄭州許多工廠的生產卻並未停步。採訪中,一名工人表示:“企業訂單多,我們加油干。賺了錢,后面再休息。”朴素的話語,表達出十足的干勁。

  新材料、智能傳感器、數算產業……在鄭州高新區裡走訪,常常能聽到這類名詞。

  據介紹,目前,鄭州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57.6%,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佔比達89.3%,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這裡加速集聚。

  企業在加油干,政務服務也不停步。步入高新區政務服務大廳,在綜合辦理窗口前,一名企業工作人員稱贊這裡的營商環境:“他們推薦我用‘鄭好辦’手機應用,辦理很多業務可以足不出戶。”

  “也請你多給我們提建議呀。”鄭州高新區審批服務局局長李樺接過話頭,“鄭州高新區聚焦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當前正大力推進‘一網通辦’,助推中小企業邁向‘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探索“全程網辦+智能審批”服務、開展“無感智辦”、推行無人工干預的“智能審批”……鄭州高新區的一系列新舉措獲得企業好評。

  2023年,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深入一線,記者切實感受到了數據背后的發展動能。

  湖南湘江新區創新保護模式——

  整治耕地 迎接春耕

  人民日報記者 孫超

  地處長沙的湖南湘江新區蓮花鎮三和村一處恢復耕地工程現場,挖機正在平整土地。今年春耕,這裡將建成13畝育秧大棚,為3000多畝耕地供給秧苗。“時間不等人,年前多干點,年后就從容點。3月10日前,必須育上秧。”流轉了這片耕地的種糧大戶黃仕其,農時算得精准。

  “新恢復耕地不僅要能種糧,還得好種糧。”蓮花鎮黨委書記吉文斌說,“我們優先從集中連片區域及其周邊入手,讓恢復的耕地成為實實在在的增收地。”

  看准了就抓緊干。2022年開始,蓮花鎮啟動千畝耕地集中連片綜合整治工程,將耕地恢復、農田水利建設、高標准農田建設等涉農資金有效結合,同步配套建設機耕道、溝渠水系等農業基礎設施。

  恢復耕地的成本誰來負擔?湘江新區財政採取“以獎代補”資金補助方式,每畝最高可獎補5000元﹔2023年,根據實際需求又額外增加3000元。湘江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處處長伍志光介紹,兩年來,蓮花鎮新增恢復耕地2000畝,投入資金約2100萬元,每年可實現糧食增產280萬斤。

  利益理得順,工程進展快。在蓮花鎮不少區域,當年恢復的耕地,當年就收獲糧食作物。去年3月,黃仕其帶頭流轉了村裡1100畝新恢復耕地,旋即種下800余畝雙季稻和200余畝一季稻,一畝地收入達到上千元,“旱能灌,澇能排,又連片,省力又省錢!”

  通過耕地集中連片綜合整治,2022年,湘江新區實現新增恢復耕地面積6025畝﹔2023年,又恢復耕地4849畝。湘江新區蓮花鎮創新耕地“集中連片綜合整治”新模式,獲評2023年度湖南省耕地保護創新案例。

  從廣東東莞市到貴州榕江縣,自駕新能源汽車——

  充電方便 返鄉從容

  人民日報記者 賀林平、李縱

  “回家啰!”吳顯敏起了個大早,從公司宿舍步行幾分鐘,來到附近的公共充電站,“昨晚我就把車開過來充電了,夜間電費便宜,充滿電隻要三四十元。”

  吳顯敏在廣東東莞務工已有25個年頭,從東莞市厚街鎮出發,到家鄉貴州榕江縣,路程約800公裡。早上8點多,吳顯敏駕車啟動,踏上了返鄉路。下午2點,吳顯敏到達規劃的第一個充電站點——廣西賀州昊明超級充電站。見有兩個充電樁空著,吳顯敏把車開過去,插槍、掃碼、通電,隨后便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來到站點的“司機之家”休息。

  去年9月,為了讓新能源汽車“出得了城,下得了鄉,回得了家”,南方電網公司在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等5省區建成充電樁近10萬個,其中在4785個鄉鎮建成充電樁超3.3萬個。

  花費57.8元,用時40多分鐘,給車充滿電后,吳顯敏繼續出發。晚上8點,吳顯敏來到包茂高速會仙服務區電動汽車充電站,開始第二次充電,這裡離榕江縣還有250多公裡。“這次充完電就可以直接開到家了。回家要經過縣城,順路買點新鮮水果和菜回去。”吳顯敏說。

  第二天深夜2點,吳顯敏到達榕江縣城。縣城小河邊,仍有不少商鋪開著門,不時有人進進出出。河兩岸的景觀燈也都亮著,點綴著夜幕下的小城。“我們老家夜生活很豐富,之前舉行‘村超’比賽,氣氛更熱鬧。”吳顯敏說。

  清晨5點多,吳顯敏駕車進了寨蒿鎮晚寨村,依山而建的侗族特色木質房屋裡亮著點點燈光。回到家中,老父親早已燒好火爐等候,相聚的一家人開始熱熱鬧鬧地整理年貨,有著說不完的話。

  陝西西安市暖心服務群眾——

  古城過年 安心相伴

  高炳、李興川

  “您先進來坐,裡面暖和。”古城西安夜色正濃,一位大叔拉著行李箱四下張望,臉凍得通紅。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站前分局民警趙鑫見狀,邀請他走進火車站南廣場的玻璃房子。茶杯倒上水、手機充上電,大叔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他剛下火車,身穿一件薄襖,“從廣東回來,沒想到西安這麼冷!”

  春運期間,西安火車站人潮涌動。入夜后,“暖心警務會客廳”裡燈火通明,在廣場上頗為惹眼。推門而入,這間15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圓桌、軟椅、熱水、充電器、輪椅、擔架等一應俱全。桌上的醫藥箱裡,還備著碘酒、繃帶、體溫計、速效救心丸……

  “我們專門設計成玻璃房,方便群眾識別。”趙鑫介紹,這裡以前是警務站,主要承擔接警、巡邏等警務功能,去年升級為“暖心警務會客廳”,拓展了服務群眾的功能。

  來到位於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上的“暖心警務會客廳”,一進門,靠窗的椅子上坐著兩個與家長走散的孩子。室外的喇叭裡正響起尋人廣播。

  “這裡是網紅街區,游客量很大,小孩子走散的情況時有發生。”夜裡,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民警甘旭升在會客廳值班,他第一時間上報情況,附近值勤警力廣播找人、查看視頻……不一會兒,幾位家長匆匆趕來,領走了自己的小孩。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暖心警務會客廳”465個,共接待服務群眾17.6萬次,提供各類咨詢求助7.1萬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萬次。

  已近午夜時分,大雁塔周邊的游客仍絡繹不絕,“暖心警務會客廳”裡燈光依舊明亮。“過年了,大家來玩得舒心、安心,是我們最大的心願。”甘旭升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8日 06 版)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