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文化特派員激活基層文化“一池春水”

台州溫嶺:文化“下鄉” 好戲連台

王萍
2024年02月28日08:52 | 來源:台州日報
小字號

人間煙火味,最是春節濃。這幾年,一到春節闔家團圓之際,台州溫嶺市城東街道文化特派員陳海軍就從家裡“消失”了。他的年,是在文化舞台上過的,半個多月以來,十幾場小品輪番上演。

“早上出門,半夜回家,我們戲稱自己是沒日沒夜的文化工作者。”和陳海軍一樣,新河鎮文化特派員陶海燕的身影,也閃亮在新春佳節的各場活動中。他們的文化腳印、工作節奏,正是溫嶺34位市級文化特派員的生動縮影。

文化特派,激活基層文化“一池春水”

何為文化特派員?在溫嶺,群眾未必聽過這個崗位,但一定都看過他們參與的演出、體驗過他們牽頭推出的各類活動。

自2013年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來,溫嶺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553家、社區文化家園35家,實現應建村農村文化禮堂全覆蓋。文化陣地全面鋪開的同時,基層文化人才不足、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薄弱、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等矛盾逐漸凸顯。2018年,通過各鎮(街道)和專業協會推薦、文藝人才自薦等方式,溫嶺在文聯各協會會員、駐堂講師、非遺傳承人等隊伍中選聘文化特派員,構建文化特派員、文化大使、文化禮堂管理員的“三員”隊伍。

目前,溫嶺共選拔下派文化特派員34人,招募文化大使22人,文化禮堂管理員580余人。

文化特派員成為鎮街文化活動的“總導演”。鄉村藝校教什麼?“村晚”演什麼?群眾藝術團排什麼?文化禮堂藝術節上比什麼?文化特派員需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排兵布陣”,激活基層文化“一池春水”。

文化深種,鄉村文化塑新貌

非遺市集、越劇專場、漢服體驗、猜燈謎、做湯圓……從春節到元宵節,溫嶺各地活動精彩紛呈。陶海燕感觸最深的是,幾年來,鄉村文化活動的舞台主角有了明顯變化。

依托農村文化禮堂,溫嶺年均提供文化公益培訓4000余場。隨著學員隊伍的壯大,“村星”比比皆是,各村自編自演的節目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50歲的葉素嬌,從台下的戲迷,到台上的新演員,可以單獨演唱一出折子戲﹔55歲的黃巧文,學著學著,就成了腰鼓老師,在村裡組建了腰鼓隊﹔75歲的鄭香嬌,也和村民一起跳上了“村晚”舞台……

村和村之間的文化走親、交流互鑒就更為頻繁了。“以前我們是忙於送活動下鄉,現在主要做統籌、安排、指導這些幕后工作了。”在陶海燕看來,短短幾年間,工作內容的變化,對應的正是鄉村文化隊伍的爆發式發展。2018年以來,溫嶺累計培育優秀鄉村藝術團143個、文體團隊2500余支、文藝骨干1萬余名。

優中選優,文化節目的質量也在不斷提升。2024年1月24日,“國潮來襲 我在禮堂過大年”溫嶺市文化進萬家“六個一”活動在新河鎮下莫村文化禮堂啟動。由新河硐天南村村民帶來的節目“礦工號子”令人眼前一亮。這一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表演,就是在陶海燕的指導下完善起來的。

春節期間,僅溫嶺市新河鎮62家鄉村文化禮堂就推出了大大小小1623場活動。更有說服力的一組數據是,2018年以前,新河26家禮堂平均一個月開展活動104場,如今62家禮堂平均一個月開展活動2745場,禮堂月平均活動場次增長近十倍。

陣地提升,文化供給更高質

投壺、飛花令、做花燈……2月23日,位於溫嶺市溫嶠鎮溫嶺街上的“謝家裡”四合院內,當地學校的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體驗傳統文化活動的魅力。院內東南角,一株玉蘭迎風盛放,讓這處院子愈顯古韻清雅。

古院重煥生機,離不開溫嶠鎮文化特派員鄭犇的慧眼識珠。“前幾年,修繕后的‘謝家裡’對外招商,我們趕緊參與對四合院進行功能區塊重新調整,將這裡確定為溫嶠鎮文化驛站。”鄭犇說,文化驛站的設立,豐富了老街的文化功能,也帶動了文化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在溫嶠鎮琛山村,村民們在一幢新修繕的四合院內做湯圓歡度元宵佳節。“2013年,琛山村建成全市首批鄉村文化禮堂,但那時禮堂安排在村部用房內,空間有限。2017年,這處四合院修繕后,我們便將文化禮堂搬入其中,在一樓設立小舞台、童學館,二樓設置為民俗博物館、根雕博物館,禮堂功能更加完善。”鄭犇說,陣地的優化,帶動了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禮堂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打卡點,組織各種宣傳活動時,事半功倍。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