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曲護藝也護“人”
《溫州市永嘉昆曲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7月1日,《溫州市永嘉昆曲保護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溫州市正式以法治“生命線”助力這一古老劇種重新建立與現代生活的鏈接。
“攜書篋,赴科場,誓折蟾桂意昂昂,誰料五雞山上遇強梁,盤纏散盡皮肉破,逃至古廟欲投眠,冥冥中神道指引,張協與貧女訂姻緣……”曾幾何時,永嘉昆曲是豐盈溫州人精神生活的文化方式。但時光流轉,古老的昆腔曲調風華不再。“上世紀80年代,永嘉昆劇團一度解散,永嘉昆曲絕跡舞台、瀕臨失傳。”談起這些,永嘉昆劇團團長徐顯眺唏噓不已。
社會上也有這樣一種觀點:“留不住的,或許就是沒有生命力的。”那麼,對永嘉昆曲這一地方戲曲劇種加以搶救,意義究竟何在?
瀕危劇種的獨特價值
徐顯眺向記者講述這樣一個細節:2023年,溫州市創新謀劃“戲從溫州來”南戲經典文化周活動,帶著永昆在內的一系列南戲特色劇種走出溫州,走進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核心城市群等地,給各地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次系列演出給大眾觸動很大,也改變了不少人對瀕危劇種去留的看法。”徐顯眺介紹,2024年10月,“戲從溫州來”還將走出國門,前往美國紐約等地開展演出,向華人華僑與海外愛好者傳遞浙南“鄉音”。
聆聽者可以發現,不同劇種都保留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內容:以永昆為例,其唱腔“粗放婉約兼顧、字多腔少、節奏明快”﹔聲腔既與蘇昆同牌同調,也有同牌異調和獨有曲牌,甚至可在某曲牌中轉調,極為靈活豐富﹔表演風格古朴自然、轉場無縫切換,節奏把控靈活、庄重詼諧並存﹔打擊樂也保存較為古朴的民間鑼鼓點。“這些都呈現了浙南本土文化的深層發展脈絡,值得創作家、演繹人與研究者去挖掘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昆曲名家林媚媚說。
2000年是拯救永昆的起點:以林媚媚為首的六位演員,重新排演古典劇目《張協狀元》參演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轟動一時。2001年,永嘉昆曲作為“昆曲”子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針對永昆的搶救以及保護得以“師出有名”——各級層面共同推動劇團重組、資金保障、人才培育、平台推廣等工作落地落實。而2024年《條例》的出台,可謂是二十多年來保護工作的又一新起點。
永嘉昆曲的探索保護
但在調研過程中,相關部門與溫州市人大常委會的調研組成員卻了解到,如今的永昆和以前的“可能不太一樣”:一些專家、演員和愛好者認為,“現在的永昆不是原汁原味的永昆”。
溫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張勝海介紹,因早期保護工作碎片化及客觀因素限制,除歷史上的劇本佚失外,部分唱腔、音律、韻白在嬗變過程中,藝術特質有所流失,且受其他戲種影響存在同質化現象。“這也是《條例》第七條‘編制永嘉昆曲保護專項規劃’、第十條‘挖掘提煉曲牌、音律、韻白等藝術特質’等誕生的原因之一。”張勝海說。為了深度挖掘、還原“記憶中的永昆”,《條例》鼓勵支持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相關行業協會、學會、永嘉昆曲演出團體等開展永嘉昆曲表演藝術、劇種歷史、發展創新等領域理論研究以及藝術評論。
曲目和技藝有了保護依據,針對“劇中人”的護航也不能落后。為激發老中青幾代“永昆人”的熱情、活力和創新能力,劇團將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的基礎上,探索績效工資增量、市場收益獎勵,並對各類人才予以“特殊關照”,通過市場化薪酬制度鼓勵創作、編排、演出更多永嘉昆曲的優秀劇目。“前期創作、基層演出也有了兜底資金。這些舉措解除了戲曲人的一些后顧之憂,也讓我們這些觀眾對新劇有了新期待!”永昆愛好者陳先生說。
“現在‘昆虫’越來越多了,我真的很高興!”永嘉昆劇團副團長徐律口中的“昆虫”,正是昆曲愛好者的自稱。徐律相信,在政府重視和扶持下,有人排、有人演、有人挖掘、有人記錄、有人傳唱,永嘉昆曲的傳承就有盼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