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一顆果到一個IP

寧波7000年楊梅老產區探索新賽道

陳醉、勞超杰、邵瀅、馬靖翔
2024年07月02日08:17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6月6日,“梅紅翠屏裡 歡喜游慈溪”2024中國慈溪楊梅採摘季鳴鑼,數以萬計的“饕客”尋味一顆“老底子”楊梅而來。

  數據顯示,今年楊梅季端午節三天假期,寧波慈溪引來游客超過20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10%。寧波的另一個楊梅主產區余姚,這三天共接待游客29.39萬人次,同比增長9.95%,一顆小小的楊梅成為城市“頂流”。

  楊梅,浙江競爭最激烈的水果之一,全省產楊梅的縣(市、區)達70多個。寧波是浙江最老的楊梅產區,7000多年前該地區就有楊梅原種。寧波楊梅“老大哥”從最初“一枝獨秀”,到如今前有金華蘭溪楊梅“搶跑”打上門,后有台州仙居“乒乓球”楊梅進軍全國。老產區先發優勢還在嗎?新賽道何在?這些都是寧波楊梅的必答題。

  老產區做足老味道

  余姚三七市鎮的楊梅山上,37歲的梅農傅其豐穿行楊梅樹間,細致察看今年的挂果情況。作為寧波人心目中“最對味”的楊梅——露天生態楊梅,今年姍姍來遲。

  “氣候偏冷,楊梅就會推遲上市,但我們管護有招,疏花、剪枝、養護一樣沒落,還連續幾年用‘石礫+黃土’改良土壤,今年個頭和口感可以說是近幾年中最好的。”傅其豐的臉上挂著笑意。

  “不怕遲,就怕不‘鮮爽’!”傅其豐道出了寧波梅農的心態。

  與“傅其豐”們的慢吞吞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幾年全省各地楊梅都著急“搶早”。像蘭溪發力大棚栽培,提前半個月就把新鮮楊梅送抵寧波市場。

  “搶早市”的先發優勢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但余姚、慈溪的大棚楊梅加起來隻有四五百畝,不足蘭溪的零頭。不僅不“搶早”,余姚、慈溪兩地還不約而同提出堅守“綠色生態、原生栽培”的“慢”發展之路。

  但“露天”“生態”兩個詞,對於嬌貴的楊梅來說,其實很奢侈。

  比如,楊梅對小環境非常敏感,最怕雨,一場雨就會導致大面積落果、風味口感變淡等,而楊梅成熟時恰逢江南的梅雨時節,所以這幾年,寧波老產區琢磨最多的事就是給楊梅樹“強身健體”。

  幾年前,余姚專門制訂《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余姚楊梅》國家標准,並繪制了余姚楊梅綠色精品標准化生產模式圖,成為無數個“傅其豐”的實操手冊。目前,當地的標准化生產率已達85%以上,通過省、國家認証的無公害基地就達6萬畝。

  今年,余姚還特地給楊梅貼上《寧波市信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証》,楊梅帶著“身份証”上市,可溯源,更可尋味。

  “為讓這顆小楊梅茁壯成長,出落得更加鮮甜,種植技術需要不斷優化、細化,將舌尖的滋味固化、放大,最終形成濃厚的品牌效益。”余姚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汪國雲說。這是寧波楊梅正在走的路子,也已嘗到了甜頭。像蘭溪“早市”楊梅最貴賣到100多元一公斤,而寧波高品質露天楊梅同樣能賣到這高位,說明寧波楊梅的品牌價值已開始顯山露水。

  老味道放進新場景

  沿著橫筋線驅車進入慈溪鼎鼎有名的“楊梅村”——橫河鎮梅園村,一路上行進異常緩慢,尋“梅”而來的車輛排起長龍。

  對於寧波楊梅來說,“八方來客”是老產區最核心的文化元素。汪國雲告訴記者,余姚年產楊梅四五萬噸,其中三分之二是靠把人流“請進來”,在地消化。

  “如何讓五湖四海的游客笑著來、笑著走,明年還來,游玩體驗是關鍵。”汪國雲說。隨著保鮮、物流等快速發展,楊梅已實現“次晨達”“次日達”,寧波楊梅“好客”的屬性多少有些“降溫”。近年來,寧波各大產區都在著力放大楊梅的引流效應,助推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楊梅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形成,“鏈”出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寧波,圍繞一顆果子,一系列文化創新項目落地開花——

  2023年,慈溪橫河楊梅主題公園亮相,這個總投資13.68億元的主題公園囊括4個區塊33個項目,它在慈溪南部片區資源稟賦基礎上,圍繞在地資源做文章,將形成“生產—運營—體驗”的綜合項目基地。

  今年端午前后,在上海北外灘,余姚“‘梅’靈個”市集開張“攬客”,吆喝楊梅﹔在街頭,穿上楊梅服飾,“當一顆余姚楊梅也想city walk”城市共創藝術活動走進街巷。近幾年,余姚還將楊梅身份証卡通長圖、四先賢品楊梅圖、楊梅特色採摘線路圖等送到上海市民手中,上海到余姚的楊梅採摘直通車開通了,上海游客可直達楊梅主產區……

  一攬子“老味道”裝新瓶的探路,帶來了明顯的客流增量。近兩周,余姚、慈溪兩地的很多酒店入住率在90%以上,酒店房價也“水漲船高”,周末漲了30%以上,大量人流催動寧波文旅消費全面飄紅。

  “就像我們談淄博的燒烤,談哈爾濱的雪花,談天水的麻辣燙,談的是需求,是消費。”慈溪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小小楊梅滋養味蕾,鏈接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由特色美食發端,以優質公共服務承接,靠獨特魅力持續吸引“一二三”產互融,重塑農產品供給體系,既滿足全國游客精神與物質的美好需求,又充分利用IP流量轉化為寧波城市發展的增量。

  楊梅季永不落幕

  楊梅香正濃。當整個江南還在討論哪顆梅子好吃時,慈溪人已呈上了一桌可鹽可甜的“楊梅宴”。

  甜點“楊梅仙子”是冰凍楊梅和酒釀圓子的組合﹔“梅醬鍋巴秀”簡單點說就是往鍋巴裡裹楊梅桃醬﹔“一品梅燒肉”則是把楊梅的鮮味融入入口即化的“東坡肉”中﹔還有梅汁澆淋的“梅滋大黃魚”,一口鎖住山海之鮮……每道都是滿滿的楊梅原料,可以讓新鮮楊梅的15天品嘗期延續到四季。

  在寧波各大楊梅產區裡,一顆顆楊梅顯露出“N”種多元的形態,或加工成果酥、果醬,或深加工成蜜餞、罐頭、楊梅酒等,這些正是寧波打造“永不落幕”楊梅季具體的細節。

  楊梅這樣的時令鮮果,帶來的狂歡是一年中的“限定版”,這也是各地將時令農產品發展成為城市IP的難點之一。對於寧波而言,楊梅季是留在舌尖的滋味,是融入城市的生活,也是一條共富的現代化產業鏈條。擦亮“楊梅IP”就需要在供給鏈條上進行創新與突破,擴展其價值鏈,實現產業的新升級。

  在余姚成業楊梅專業合作社,品相最好的楊梅是用來釀酒的。每年,他們基地可產出約80噸鮮楊梅,卻隻有四分之一被“相中”。合作社負責人陳業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僅僅賣楊梅鮮果,300畝楊梅園約能銷售80萬元鮮果,但深加工成楊梅酒,一年能產出二三百萬元的產值。

  陳業的試水,直觀地詮釋了楊梅延伸產業鏈帶來的爆發力。

  “未來的寧波楊梅也需要‘龍頭’。”汪國雲為我們“畫”出了路徑圖,即通過“一產”優化楊梅規模種植、助力鮮果採購,“二產”深化楊梅深加工技術、推動楊梅精深加工產業發展,“三產”融入現代服務業,打造寧波楊梅品牌,打開楊梅市場,三產聯通,幫助楊梅產業構建出一套從生產、加工到流通、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體系,讓產業鏈逐步朝著更高端、高附加值的領域發展,帶動寧波楊梅實現從鮮果到深加工產品、從季節性到全年性、從地域性到全球性的轉變。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