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錦繡 絲載綺羅(文物有話說)

![]() |
上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 |
![]() |
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現代復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 |
![]()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絲織錦殘片。 |
綾羅綢緞是日常生活中對絲織品的通稱,並非一個完整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絲織品種類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今天,絲織品則依據組織結構、工藝、外觀及用途,分成紗、羅、綾、絹、紡、綃、縐、錦、緞、綈、葛、呢、絨、綢14個大類。
其實無論是哪種絲綢,無論叫什麼名字,它們的原材料都是蠶絲,只是織法不同,組織不同,才形成不同的絲綢品種。可以說,織物組織是決定絲綢品種的最重要因素。“組織”一詞的最初含義其實與絲綢紡織有關。織機上豎著的是經線,橫著的是緯線,經線和緯線構成相互垂直的系統,按照一定的規律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塊織物,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的規律就是組織。
在漫長的中國絲綢史中,綾羅綢緞等絲綢品種帶有非常濃厚的時代特色。例如,綾是一種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綢,這種面料有暗花,體現出低調的奢華。綾在唐以后依然十分盛行,特別是在宋元之際。但到了明清兩代,綾大多隻用於裝裱書畫。羅在商代已經出現,在唐代,浙江的越羅和四川的單絲羅均十分著名。其中單絲羅從表面看具有均勻分布的孔眼——后來稱為紗。紗孔通風透氣,穿著舒適涼爽,適於制作夏季服飾、刺繡坯料和裝飾品。到了宋代,輕薄通透的羅就成為市場新寵,當時有一種“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的紗羅織物,就是時尚達人爭相追逐的高檔絲綢。
在全國各地出土的絲織品文物中,比較著名的有新疆和田地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以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漢代經錦是以不同顏色經線顯花的織錦,“五星錦”更是以5種顏色的經線交替顯示花紋,其經線密度達到每厘米200余根。素紗襌衣面料的組織結構較為簡單,為平紋紗,但是其使用的絲線非常纖細,整件衣物非常輕盈,在制絲時專門選擇了更細的絲線,甚至要追溯到蠶種的選擇,以及蠶繭的養育。明清時期紡織品文物更是分布廣泛、種類繁多,絲綢品種以妝花最為復雜,不論是制絲工藝還是織造工藝,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傳統紡織技術的巔峰。
如今,我國在繅絲工藝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採用自動化設備和智能控制系統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織品質量。此外,新材料的應用也改變著傳統的紡織工藝,例如納米纖維和功能性纖維的出現,為產品提供了更多樣化和高附加值的選擇。這些因素使我國在紡織工藝領域擁有龐大的產業規模、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豐富的技術積累和靈活的市場響應能力,確立了在全球紡織行業的領先地位。
(作者為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人民日報記者竇瀚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3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