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首次確認紹興古城存在越國建筑
實証文獻記載的勾踐建都史,保存完整度國內罕見

歷時5個多月搶救性發掘,在地下沉睡了約2500年的越國大型建筑基址揭開面紗——7月12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紹興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越國建筑的存在。
這一重大發現,實証了文獻記載的越王勾踐建都史,填補了紹興古城內無越國建筑遺存的空白,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建材史提供寶貴資料。中國考古學會建筑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錢國祥欣喜地表示,該遺址內木構建筑遺跡規模之大、等級之高且保存之完整,國內罕見,令人震撼。
稽中遺址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投醪河畔,相傳為越王勾踐簞醪勞師之地。2023年9月26日,紹興市文物局接群眾報告,稽山中學施工中發現大木頭。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開展現場勘查,初步推斷地下存在越國大型木構建筑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2月,該所開始對這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此次發布的重大成果,主要有戰國時期遺存和漢代遺存。戰國時期遺存包括1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漢代遺存主要為建筑基址、水井、馬坑,出土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等,是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特別是戰國時期木壁水井、越國時期筏狀地栿在內的多件建筑遺物為首次發現。據對木壁水井碳十四測年,絕對年代為距今約2500年。
7月12日下午,記者走進位於地面以下5米的發掘現場,近3000平方米基坑地面上,矗立著各種形狀的黑色木構遺跡,蔚為壯觀。
一組筏狀地栿特別醒目,它狀似一艘靜臥水上的龍舟。10多塊巨木挨個“穿”在一塊長約3米的巨木板上。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龍彬介紹,筏狀地栿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構件,通過巨木的有機組合,確保建筑穩固,充分體現了越國工匠的智慧。
“以往在許多考古現場尤其是北方地區是很難看到木構遺跡的,正是紹興地下水位較高,讓這些木構遺跡得以保存下來,極為幸運,極其珍貴。”錢國祥說,隨著考古研究的推進,這些遺存的故事將一一揭曉,為探尋越國都城提供重要線索。
據悉,“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重大研究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當天共發布了4個項目的重大進展,紹興稽中遺址是浙江唯一一個入選的項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