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飛虹臥波 文化長卷

許諾
2024年07月18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提及聞名於世的中國橋,具有獨特文化姿態的拱橋是最為典型的代表。趙州橋,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挺立﹔盧溝橋,讓世人領略到中國造橋技藝的獨特魅力……2016年在浙江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以與水中倒影相連的拱橋形象作為會標,向世界展示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歷史悠久的中國拱橋已經不單純是一種橋梁建筑形制,更是頗具意涵的文化符號。古人多用“穹隆”“虹”“龍”“月”等形容拱橋,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飛虹臥波”,將拱橋與天、地緊密相連。這些意象符號從中國文化記憶深處款款而來,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宇宙觀、天地觀為拱橋賦形。

  江河之岸,向拱橋眺望:秀美的橋身和橋洞的空間構成實與虛的鮮明對比。拱橋在如鏡的水面形成對稱的倒影,水光瀲灩,漣漪微蕩,橋影開始變動、蕩漾,實與虛、靜與動,獨特的中式審美給人無限遐想。

  拱橋之上,向歷史回望:自古以來,修橋都是為民工程、慈善之舉,體現了民本思想。橋梁的建造是一種克服通行障礙的文化創造,既有設計者跨越空間、暢達交通的初衷,也有工匠們的巧妙構思與精湛技藝,還有使用者或觀賞者的通達愉悅與生活想象,充盈著超越時空的生命力量。

  看看1400多年巋然屹立的趙州橋吧!它位於河北趙縣,始建於隋朝,至今仍保留原有形制,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圓弧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兼具實用與美觀,它的價值不僅存在於橋梁本身,更有蘊含其中的中國古代建筑思想精華。從外觀看,趙州橋中心的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一“敞肩”的設計不僅減輕了石拱橋的自重,還能增大橋梁的泄洪能力,體現了設計者對力學結構的精准把握和中國古代拱橋建造的科技水平。

  趙州橋在水文條件復雜的洨河上,實現了溝通四方的樞紐作用,正是在於它對於人、船、車、水的包容與通達。趙州橋的橋洞不是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這樣的設計降低了道路坡度,便於車馬行人行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橋上交通往來,橋下流水潺潺,船舶水運暢通遼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古代拱橋表現出的建筑形式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語言,將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和中式審美意蘊濃縮其中。中國當代拱橋的設計建造傳承了文化基因和本土特色。今年2月,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廣西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天峨龍灘特大橋建成通車。這是世界首座跨徑超600米的拱橋,成為世界拱橋發展史上又一座裡程碑。

  拱橋形制所體現的中式審美,從古至今,韻味悠長。從石拱橋到如今的鋼拱橋、鋼管混凝土拱橋……千百年來,無數中國工匠用辛勤和智慧,在水深風急、波濤激蕩的江河上架起的一座座堅固又美觀的拱橋,如同道道飛虹橫亙中國大地,連接彼此,溝通四方,傳承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賡續著愛民為民的民本思想,見証著中國發展的堅實步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正是中國人的奮斗姿態和精神氣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8日 08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