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越國有一群筑壩高手
繼良渚之后,浙江發現又一處都邑外圍大型水利設施
8月14日上午,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高校科研團隊對紹興地區開展古代水利專項調查,調查確認古代水壩遺跡25處。其中測年確認越國水壩11處,首次揭示了越國都邑外圍存在大型水利系統的概貌。
紹興曾為越國都城所在,地勢南高北低,南為會稽山系,北為山會平原。據文獻記載,越國曾在山麓沖積扇、沼澤平原和沿海地區,興建了山塘、運河、海塘等不同類型的水利工程,為興越滅吳提供了后勤保障。越國水利的文獻史學研究,紹興已有相當的積累,但一直未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這次在紹興開展水利遺址專項調查,就是為了確認越國水利的存在。
據了解,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紹興地區展開古代水利專項調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領隊王寧遠介紹,這次考古調查主要以山塘水壩為對象,以紹興地區的會稽山北麓及北側山會平原為核心,東西略涉蕭山和余姚,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裡。考古人員採取快速調查法,著眼於水壩壩體及其年代的確認,不進行發掘。
考古人員共調查確定古水壩25處,其中已獲得碳十四測年數據的21處古水壩中,早於越國時期的水壩共3處,其中,裡木柵處水壩距今4700年左右,大塢、馬交山水壩距今3300年左右﹔屬於越國水壩的11處,包括橫塘、長塘、塘城、裘家嶺、秦望、坡塘、雲鬆、黃廟、董塢、蘭亭、古城等地水壩,經碳十四測年,均距今2500年左右。
王寧遠介紹,從位置上看,越國11處水壩分布在會稽山北麓。在東西相距50多公裡的范圍內,呈半環狀圍護著北部的水網平原。根據庫區類型區分,可分單級水庫和多級水庫兩大類。其中,單級水庫有橫塘、長塘、塘城、裘家嶺、秦望、古城等6處,是在山谷谷口建造水壩,形成單級水庫結構。多級水庫是同一山谷中由兩個以上的水庫構成的梯級水管理系統。其中董塢和蘭亭構成上下兩級水庫﹔坡塘、雲鬆、黃廟則構成三級水庫結構。
王寧遠表示,越國11處水壩堆筑結構和營建工藝與良渚時期水壩相似。紹興越國水利系統的發現與確認,是繼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之后,浙江境內所發現的又一處都邑外圍的大型水利設施,是越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為研究中國水利技術史、城市規劃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