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
古樹環繞 溪流汩汩(走進傳統村落)
圖①:堰頭村中古民居屋檐一角。 |
樹繞村庄,水滿堰塘,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有一座古老又迷人的村落,因其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的源頭,故而得名堰頭村。這裡是“通濟古道”和甌江水運交通的要津,千百年來,當地村民精心呵護通濟堰,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承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古老村落展現出獨特的新魅力。2016年,堰頭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淙淙渠水從古流淌至今,徜徉古村,人們可以漫步於古堰古橋之上,感受歲月留痕的沉澱﹔亦能流連於古屋古樹之間,領略歷史文化的韻味﹔更能沉浸在古村新生之中,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
——編者
穿過古老的文昌閣拱形門,便來到了位於甌江北岸的堰頭村。初入古村,但見村頭村尾,清水環繞,黛瓦白牆﹔村后山巒起伏,村前溪流汩汩,與古老的通濟堰相連,形成了特有的格局和風貌。
古堰依舊 一線如虹
堰頭村的“堰”,即通濟堰,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宋元以后多次續建整修。通濟堰大壩由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的拱形攔水大壩及進水閘、石函、淘沙門、渠道、湖塘等組成,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拱形大壩,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於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通濟堰攔水拱壩結構特殊,由多道半圓形小拱壩連接而成,彩虹狀圓頂朝著來水方向,豐水期時溪水可沿拱壩圓心向兩側泄流,有效提高了堰壩的抗洪峰能力。壩上流水潺潺,水流通過閘門,沿著堰渠流到下游,灌溉著碧湖平原3萬畝良田。
千年古堰是古人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見証,這裡有完整的生態河川體系、農田水利體系,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歷經1500余年的通濟堰,至今舊貌依然、功能完備,這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制度。在通濟堰一側的“詹南二司馬祠”中,豎立著多塊鐫刻《通濟堰規》的石碑,堰規條目依稀可見。
最早的《通濟堰規》由南宋時任處州(今麗水市)知州范成大於1168年所撰。大到管理機構設置、用水分配制度、經費來源及開支,小到入山砍柴時幾點上工、幾點收工,20條堰規事無巨細,均有涉及。據考証,《通濟堰規》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早的古代農田水利法規之一。
除了古老的《通濟堰規》,堰頭村還留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橋”。這座橋位於村東頭的通濟堰干渠之上,當地人稱其為“石函”,俗名“三洞橋”,是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據史料記載,引水橋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后損毀,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重建。
為何要修建這樣一座“水上立交橋”?麗水市蓮都區水利局總工程師謝琴給出了答案。原來,此處有一山澗名“泉坑”,溪水橫貫通濟堰渠道,雨季每遇山洪暴發,溪水就挾帶大量沙礫和卵石沖瀉而下,淤塞渠道,使渠水受阻,影響灌溉效益,因此每年都要動用勞力清淤。石函建成后,“泉坑”裡的山溪水得以從橋面上通過,最終流入甌江的支流鬆陰溪,而通濟堰的渠水則從橋下穿流,從此,防洪、灌溉效益兼得。
古樟環繞 亭亭如蓋
翠竹擁簇,古樟環繞,在這個古朴自然的堰頭村落,沿古道建有樓閣、路亭、社廟、民居等各式建筑。村中有20多處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古建筑,雖歷經百年風雨,但依舊精美,被視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露天展覽廳”。
較之百年古宅,更令人驚嘆的,是那與堰渠共生守護的古樟樹,屹立千年,巍峨挺拔。從堰首引水入渠至石函約300米,沿渠兩岸栽有10多棵千年古樟,平均樹高20多米,枝繁葉茂,遮陰連綿數百米,襯托出通濟堰古老靜謐的風韻。
古樟樹也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與希冀。樟,與“章”同音,又有著“文章、崇學”的寓意。因此,人們也總是把樟樹視作“棟梁之樹”“希望之樹”。據村裡人介紹,岸邊有一棵古樟樹,多次遭遇雷擊火燒,幾近死亡,又奇跡般枯木逢春。這棵古樹,樹干中空,能容數人,外形老態而又顯生機,如同一棵天然盆景,別有一番生趣。幾個世紀以來,古樟捍衛著堰堤,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古村新生 游人如織
2014年,堰頭村與一江之隔的大港頭村聯合打造的“古堰畫鄉”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畫家、攝影師和其他游客前來寫生採風、游覽觀光。
“20年前,我們村還是環境差、收入低的落后村。當時家家搞養殖,垃圾遍地,夏天時臭味很重。”堰頭村黨總支書記藍毅介紹,2005年,堰頭村被列為“千萬工程”首批整治村,改路、改水、改電……村裡開始大建設、大變化,簡易灰棚拆除了200余處,坑坑窪窪的道路填補上磚塊,渾濁的自來水通過處理裝置變得潔淨……
從基礎設施到村容村貌,堰頭村的變化不止這些——曾經,村裡的電線猶如雜亂的“蜘蛛網”盤旋在上空,既壓抑又不美觀。如今,在不破壞古建筑風貌、古道古樹等的前提下,堰頭村拔掉10多根水泥電線杆,通過“電纜入地”,最終實現“無電線杆”“無空中飛線”,通過“電靚和美鄉村”行動,以清潔電力賦能鄉村旅游。據統計,全村目前已有32家民宿、農家樂,2023年營業總收入超1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5年的4000多元提升到2023年的4.6萬元。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