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將守堰的職責一代代延續下去

竇瀚洋、阮春生
2024年10月26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身披蓑衣、腳穿雨靴、頭戴斗笠,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村民諸葛長友在電閃雷鳴的深夜沖出門外,直奔江邊的通濟堰。這個場景發生在去年夏天的一個夜晚,當天,小雨從下午下到深夜,很快轉為瓢潑大雨,讓身為“守堰人”的諸葛長友不敢閉眼睡覺。“如果洪水漫過閘門,下游幾萬畝良田都要受災,千年古堰壩面臨著嚴峻考驗。”回憶當初,他仍心有余悸。

  在堰頭村,諸葛長友是第三代“守堰人”。80年前,諸葛長友的爺爺來到麗水,承擔起守堰護堰的責任。如今從爺爺到父親再到諸葛長友自己,三代人守護通濟堰已有80年的時光。

  從16歲開始跟隨父親守堰,諸葛長友從小耳濡目染,對通濟堰再熟悉不過。2018年父親去世后,他義無反顧地接過接力棒,開啟了諸葛家第三代人的守堰之旅。

  諸葛長友說,護堰周全要做到兩點——平安度過危急時刻、仔細巡查在平時。隻要發現有堵塞渠道、砍樹等破壞行為,諸葛長友一定會及時制止,他表示,“若沒有傳承近千年的《通濟堰規》,就不會有碧湖平原萬畝良田作物的豐收,護堰必須不講情面。”

  開閘放水、下閘蓄水是守堰人的分內之事,也是最大的挑戰。每當天降大雨或台風到來之際,守堰人就要爭分奪秒,在上游洪水來臨之前把閘門開啟,留足洪水下泄通道。

  古堰壩正門閘至今仍保留著1500年前用的木枋和6塊閘門,“閘門有兩孔,每孔約3米寬,一塊閘板重達500多斤。”諸葛長友介紹,過去完全依靠人力起吊,是個力氣活。

  20世紀80年代末,閘門實現半機械化,后來又改為電動閘門,“輕巧的電動閘替換了繁重的手動閘,隻要按一下開關就行,輕鬆多了,也更加安全可靠。”諸葛長友說。

  作為守堰人,洪澇季節自然要提高警惕,然而,枯水季的工作也並不輕鬆。隨著水量減少,下游農田灌溉用水日趨緊張,諸葛長友就帶著兒子用編織袋裝滿沙石,壘在堰壩上以提升水位,增加灌溉用水,保証下游良田的糧食豐收。

  這些年,通濟堰火了,堰頭村更添知名度,古村落的鄉村游也跟著紅火起來。如今,諸葛長友將自家閑置房間裝修一新,開辦起農家樂,收入增長不少,日子也富足起來。

  2022年,諸葛長友被授予“麗水市蓮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年逾六旬的他,也逐漸將一些守堰工作交給兒子和兒媳,“將守堰的職責,一代代延續下去。”諸葛長友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6日 05 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