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到“富”,看浙江龍泉公益林之變
每天清晨,一吃完早飯,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賽村護林員熊明鬆就穿好護林服,拿上一把柴刀,開始了他的巡山護林之路。
熊明鬆成為護林員已有8年時間,根據公益林管護責任區劃分,他主要負責大賽村梅地自然村一帶的山林巡護工作。在龍泉,像熊明鬆這樣的護林員共有327名。他們以山林為家,筑起綠色生態屏障。
生態是最好的資源、最大的財富。2004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正式啟動公益林建設。龍泉市被稱為“浙南林海”,全市有林地393萬畝,林地面積佔市域面積的85.73%,公益林又佔了林地總面積的45.3%,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區縣(市)。
自實施公益林建設以來,龍泉市以“林長制”為重要抓手,全面建立縣(市)、鄉、村三級聯動管理體系,劃分了206個公益林管護責任區,並配備了護林員327名(含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片區護林員),實現對林區的全方位巡護和數字化監管,公益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龍泉公益林面積178.11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97.88萬畝、省級公益林80.23萬畝。據最新測算,龍泉市公益林森林生態總效益達125.64億元。
公益林建設保護“綠水青山”,也為林農開辟了“金山銀山”。自2004年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以來,截至2023年底,龍泉累計發放補償資金8.83億元,惠及3個國有單位、190個村、3萬多農戶,成為龍泉規模最大、效益最好、受益人數最廣泛的惠民工程之一。
聚焦公益林界址不明、林權不清、面積不准等痛點難點,龍泉市開發建成“益林共富”數字化應用平台,高效完成全市所有公益林的精准落界,解決了“公益林是誰的、公益林在哪裡、補多少錢”的問題。
這些年來,龍泉公益林建設聚了民心,更富了產業。為盤活森林資源,龍泉創新推出公益林地役權改革、林地經營權流轉等舉措,探索開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間康養等高價值森林經濟模式,帶動林農增收致富。
浙江某生物科技公司在梅地自然村建設靈芝基地,向當地的林農流轉林地2590畝,打造林下經濟食藥用菌觀光園“靈芝谷”,原始林地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據該公司負責人項永年介紹,2023年,企業產值達1000多萬元,還帶動了180余名林農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1萬多元。
如今的龍泉,處處展現著“青山披綠、遍地生金”的美好景象。“公益林的建設和管理,對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有重要作用,也為森林資源管護注入強大的動力。”龍泉市林業局主要負責人說。(吳琪琪、夏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