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良渚論壇” | 中外音樂家對話 奏響美美與共的時代樂章
人民網杭州11月26日電 (記者張麗瑋)今天,作為第二屆“良渚論壇”三大平行論壇之一的“中外音樂家對話”在杭州召開。來自五大洲12個國家的音樂家代表齊聚一堂,聚焦“音樂精神的遞進:中外音樂傳統的現代回響”主題,共同探討中外音樂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美好未來。與會中外音樂家一致認為,音樂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証者,更是人類文明的燈塔。
會上,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表示,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浙江是特別適合舉行音樂家對話的寶地。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不受種族、地域、貧富、貴賤的限制。會上,陳廣勝用“鳳凰和鳴”“余音繞梁”“高山流水”3個中國古代的音樂典故,寄語音樂家們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架起溝通世界的橋梁、共奏文明互鑒的交響。
音樂傳統為什麼至今依舊有所回響?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心草認為,要尋找答案,就需要挖掘音樂傳統中所蘊含的最重要的價值——音樂精神。不同文化基礎和思想體系存在著相同的音樂精神,音樂中蘊含的人文關懷、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讓各國音樂家們實現了精神上的殊途同歸,正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李心草認為,中西方音樂都展現出了對和諧之美的追求。主辦方供圖
如何進行音樂的對話?瑞士日內瓦高等音樂學院教授澤維爾·布維耶認為,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平等性,討論人類的共同價值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不斷探索其中的價值﹔要用心聆聽其他民族的音樂,獲得音樂蘊含的豐富信息﹔要保持自身獨有的音樂語言,探索更多合作空間。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當下,傳統音樂形態、音樂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音樂領域,AI能否取代人類?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音樂產業系教授鮑比·博格和浙江音樂學院院長王瑞就這一話題展開演講。
鮑比·博格表示,人類並非首次面對新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沖擊。主辦方供圖
鮑比·博格從藝術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剖析人工智能和藝術的未來。他提出,人類和機器是合作的關系,AI可以作為人們創作思路的來源,也可以作為一種極為高效的工具,甚至可以降低音樂制作的成本、推動音樂傳播,但它無法代替人類。未來已來,技術一直迭代、變化不可避免,我們要做的是讓技術為我所用。
王瑞認為,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時代,音樂的創造力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AI雖能模仿、演繹甚至自我“生成”大量音樂,但其生成的作品缺乏人類藝術創作中的情感深度與思想重量。從遠古到未來,無論技術、科技怎樣發達,真正富有創造性的,是具有人性溫暖與光輝的音樂,它永遠無可替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