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之城 以“質”致遠
江蘇鎮江:逐“綠”前行
12月1日上午9點,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王召根站在船頭,雙手托著望遠鏡仔細觀察。31公裡的長江岸線,他坐船巡查一趟要4個小時。“現在巡查比過去精准多了。”每年此時,長江貧水期開始,周邊的江豚群落都會回到保護區,他每周要保証至少一輪江面全覆蓋的巡查。
長江鎮江段水質常年保持II類,江豚逐浪成為常態。這得益於鎮江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十年來,鎮江創成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躋身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成為江蘇省唯一生態文明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當地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綠”量更多、含“碳”量更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江豚在保護區水域暢游。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生態向好,水清岸綠
鎮江世業洲往東,江水被江心洲一分為二。南邊的航道上,貨船往來繁忙﹔北邊的水域中,則隻有一艘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巡邏船。
“我們這個保護區是江蘇省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也是國內唯一一個核心區沒有被開辟為主航道的保護區。”王召根邊通過望遠鏡觀察江岸邊介紹,此行他的主要任務是查看周邊企業是否存在偷排行為、是否有江豚擱淺等。
除了劃定自然保護區保護江豚,當地還對長江沿線實施常態化的禁漁防控。
潤州區是鎮江市禁漁重點防區,2021年9月,當地和平路街道組織退捕漁民成立了全市首支護漁隊,負責轄區內31公裡長江岸線,涉及省級豚類保護區、市飲用水源地等重點禁捕水域的禁漁巡護工作。
今年66歲的華慶富是護漁隊隊長,在他的印象中,這個季節的江風如刀,吹得人的臉生疼,隊員們卻都毫無怨言地堅守崗位,“能為守護長江做點貢獻,大伙兒都樂意。”
“我打小在船上生活,哪個時段、哪片水域偷捕頻發,我都清楚。”護漁隊隊員周忠亮笑著說,隊員們每每聞令則動,15秒接聽舉報電話,20分鐘內到達現場,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沿江值守巡護。2023年,他所在的護漁隊參與行政立案3起,清理網具920余張,發現並制止非法垂釣80余起。
人力巡護之外,當地配套有5G無人機自動巡查機庫、AI智能識別相機、水質和環境監測系統等設施,構建起“水陸聯動,天地一體”的監測體系。
豚類保護與護漁工作的努力付出,是鎮江上下重視長江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2023年10月,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的當地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科學考察成果顯示,2023年長江鎮江段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34頭,約佔長江干流江蘇段江豚總數的27.9%。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達到了94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東方白鸛等在此現身,長江濕地裡的新植物不斷出現。
鎮江破解“重化圍江”,做好沿江生態修復。人民網 余樂攝
產業向新,綠色可期
位於鎮江丹徒區的江蘇鶴林水泥有限公司,廠區環境干淨整潔,如果不注意看入口處的企業標識,你可能不會想到這是一家水泥加工廠。
“很多水泥廠因為粉塵污染,樹上都看不到綠葉的。”該公司總經理徐斌介紹,他們累計投入數億元用於環保升級改造,將工業廢渣用作水泥原料,實現了資源的二次利用。
余熱回收發電,是這裡低碳生產的另一舉措。徐斌說,利用工業廢渣加工過程中排出的廢氣余熱進行發電,能滿足2座總裝機量達26兆瓦的余熱發電站,每年可發電1.5億千瓦時,解決了公司1/4的生產用電量,折算下來節能4.12萬噸標准煤,“我們對工業廢料吃干榨盡,基本實現了廢氣廢渣零排放。”
對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離不開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鎮江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不斷筑牢水清岸綠天藍的產業基石。
數據顯示,鎮江市近三年累計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1337家,拆除和修復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將55個工業園區(集聚區)整合為10個主體開發區、11個輻射聯動園區和5個提級管理園區,園區總數壓減了54.5%,在全省率先實現園區循環化改造全覆蓋﹔著力培育主導產業,把“四群八鏈”作為全市新興主導產業,形成了1個2000億級產業集群、2個1000億級產業集群。
“綠色不僅是發展方向,更蘊藏著巨大的機遇。”鎮江市工信局局長李莉珺表示,將繼續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建設,推動39個綠色制造重點項目竣工達效,力爭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單位20家以上,創建一批能效領跑企業和“零碳工廠”“近零碳工廠”。
航拍鎮江金山公園。人民網 余樂攝
山水花園,低碳之城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1300年前,唐代詩人王灣行至鎮江北固山下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之景,如今在鎮江同樣司空慣見。
今年國慶假期,一段“75秒帶你看鎮江”的視頻在朋友圈刷屏。視頻中,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游客用腳“投票”,國慶7天超500萬人次打卡鎮江,游客量同比增長10.52%。這座山水花園名城備受游客青睞的背后,是當地低碳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
綠水青山是鎮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更是當地傾力守護的城市特質。從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國低碳試點城市到2023年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鎮江先后提出碳峰值、建設碳平台、實施碳評估、開展碳考核……一批批低碳成果、低碳試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很多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開創了先河。
“14時32分,220KV雲林變電站成為零碳電力供給站,電力負荷全部來自光伏電站。”對著電腦屏幕,鎮江丹陽市供電公司設備管理部王毅舟完成了一次對當地綠色電力分布的實時溯源。
打造智慧低碳城市,數據採集是前提。3年前,鎮江在全省率先建成投運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暨鎮江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實現對城市、企業相關碳排放數據的實時採集、核算、監測、分析,摸清了城市“碳家底”。截至目前,該平台已匯聚全市60多個部門、單位的80多億條公共數據,數據接口月均調用1200萬次,為智慧城市綠色能源環境應用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十年來,全市能耗強度下降了38%,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49%,優良天數比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今年7月,鎮江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曙海在江蘇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統籌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揚優展長厚植發展新優勢,精心描繪“鎮江很有前途”的時代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