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也要講科學(縱橫)
新年伊始,浙江寧波象山港放流平台正式啟用,平台面積5000平方米,水域面積200平方公裡,廣泛覆蓋周邊海域,為科學放流與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物理支撐。該平台還將常年對社會開放。
搭建相應的放流平台,倡導“科學放流、公益護海”,促進人與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法治社會建設。
人工增殖放流指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江河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漁業生物的卵子、幼體或成體,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
日常生活中,不少地方形成了放生習俗,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年來,各種放生活動有增無減,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潛在風險。
就增殖放流本身而言,好處不少。比如,能夠恢復已經衰退的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再如,可以為漁民增加收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水產品,鞏固和擴大海洋伏季休漁等管理制度的成效,提高社會各界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意識,等等。
同時也要看到,以前因為沒有規范化的放流平台,放流行為隨機性、隨意性比較大,效果有時也不理想,甚至有不能放流的生物種群混跡其間,不乏“好心辦壞事、善心得不到善果”的案例,有的還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法、生物安全法、漁業法等法律法規。
搭建平台意義深遠,不僅方便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放流活動,有效規范放流行為,還能通過科學放流,提供高質量、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公眾的海洋保護意識。
放流是維護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的重要舉措,實施科學放流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很多。隨著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和放流知識的普及,再加上先進技術和手段監測的運用,相信科學放流會越來越有成效。
(摘編自《浙江日報》,原題為《科學放流,需要這樣的平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