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眾中來 到民眾中去
台州路橋:文化特派員點燃鄉村文化火種

這些天,在台州市路橋區金清鎮高升村,村民們為1月19日的年豬宴而緊張忙碌著。區級文化特派員張任瓊參與策劃,“這場村宴發掘了村裡的非遺,也能通過春節氛圍,吸引游客購買村民手作的高升糕和香腸,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張任瓊是2024年來路橋的13名文化特派員之一。“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他們持續服務鄉村,深耕文化,以創新之舉,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助力鄉村振興夯基提質。
文潤鄉村 點亮生活
舉辦年豬宴,是張任瓊發掘鄉村文化的方式。同時,她更熱愛在高升村汲取音樂靈感。
1月13日,路橋區2025年“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大年”暨“我們的村晚”活動現場,張任瓊主創的歌舞節目《海上牧歌》作為第四篇章的壓軸節目演出。這個節目榮獲浙江省第二十二屆群眾音樂大賽金獎、2024年度浙江省十佳優秀歌曲、2024年浙江省村歌大賽“我要上村晚”系列選拔活動二等獎。
自2024年7月,被選派到金清鎮高升村擔任文化特派員后,張任瓊經常和村裡的文藝愛好者相互交流,碰撞創作靈感。《海上牧歌》就是取材於金清鎮的海洋文化和圍墾歷史。
2024年10月,在第九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開幕文藝演出的舞台上,市級文化特派員章雲燕主創的舞蹈《龍躍神州》驚艷全場,舞者們手中靈動翻飛的折紙龍,正是桐嶼非遺之一。這是唯一一個來自浙江省的節目。
2024年,文化特派員們不斷在路橋各村牽頭開展文藝精品創作,開展各類展演、晚會62場,此外還在鄉村文化禮堂定期開展主題宣講活動。
區級文化特派員謝沁妍便是其中一名“理論宣講員”。駐扎螺洋街道水濱村以來,她組建螺洋街道“小螺號”青年理論宣講團,組織“90”“00”后青年宣講員開展宣講研修活動,將黨的創新理論和“水濱故事”結合,為村民帶去理論“新聲”。
文興產業 助力發展
眼下,路橋區持續發揮文化特派員賦能作用,幫助鄉村深挖文旅資源,擦亮地方產業品牌。
桐嶼街道小稠村是“中國枇杷之鄉”,“枇杷文化”為章雲燕提供了創作靈感。依托小稠村枇杷文化,章雲燕試圖打造文旅爆款,衍生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卡通IP形象“皮皮”玩偶、胸章、抱枕、帆布袋等。目前小稠村的系列文創產品獲評“浙江有禮”省級伴手禮,“稠記”枇杷露成功入選浙江省第三批“我們的村禮”。
待到枇杷成熟時,章雲燕准備和村民一起策劃舉辦枇杷採摘、枇杷研討、枇杷文化等系列枇杷嘉年華主題節慶活動,打造集娛樂休閑、農耕文化與農事體驗於一體的枇杷觀光園,實現“建成一片果園、形成一處景觀”,帶動休閑採摘,延伸旅游消費。
圍繞“中國枇杷之鄉”主題,章雲燕也打算在開發村庄周邊文化設施做文章。
2025年,她策劃在小稠村的共富工坊打造一個沉浸式演藝空間。“游客可以在演出期間邊看邊走,充滿高自由度,是現在比較時興的表演模式。”章雲燕說,通過高科技實景舞美和演員表演,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枇杷產業相關的制作技藝。
文化特派員與鄉村之間的雙向奔赴,正為鄉村文化的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育人才 反哺鄉村
“口袋富不算富,腦袋富了才算富。”
為此,省級文化特派員劉傳友整合地方資源,培育鄉土文化人才。借助路橋文化館、路南街道以及方林村的力量,劉傳友開展“方林村校”,義務創辦“詩歌班”,為百姓送服務,並通過“詩教接力計劃”,指導方林學子創作詩歌30余首。
現在是數字媒體時代,市級文化特派員楊帆有著強烈的認知。“我們要吸引更多村民參與傳播文化活動,讓他們成為不可或缺的鄉村文化宣傳員。”
他邀請了專業攝影師陶立娜老師傳授村民相機拍攝模式和手機拍攝技巧,鼓勵村民用手機記錄鄉村風景,制成2025新年快樂台歷。為村民講解短視頻制作與發布知識,擴大村民“朋友圈”的傳播力度。同時,楊帆研發鄉土系列藝術研學課程,邀請專家、志願者開設國畫、油畫、版畫、攝影、剪紙、泥塑等藝術體驗課程,線下教學為主,輔以“線上藝坊”數字微課,組織多元藝術體驗活動。
自2024年7月至今,文化特派員們在路橋為村民提供師資、物資與平台,打造“文藝輕騎兵”,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培養兒童文藝基礎,真正實現“送文化”到“種文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