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留學生沉浸式體驗西湖邊的非遺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日,文化底蘊深厚,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團聚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2025年是春節申遺成功第一年,意義非凡。
為了慶祝首屆“非遺版”春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綜合行政執法隊在世界遺產地西湖邊,舉辦了“西湖邊的非遺年”系列活動,邀請留學生體驗年俗,感受中國年的獨特魅力。
留學生體驗中國結編織。人民網 章勇濤攝
活動分為兩部分進行。日前,來自浙江農林大學的留杭過年的留學生們沿著西湖邊的“非遺印跡”,邊走邊學邊感受,領略傳統文化的韻味。
活動的第一站是中國絲綢博物館,這裡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絲綢文化,以及珍貴的絲綢文物。“沒想到以前用織機就能織出這麼精美的圖案。”正在浙江農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津巴布韋留學生Gonyora Tanaka Edwin第一次近距離了解蠶絲織造技藝,發出連連贊嘆,對杭州織錦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留學生不時駐足,感受中國絲綢走過的5000年光輝歷程。
離開中國絲綢博物館后,西湖女子巡邏隊的隊員們帶領留學生漫步西湖。“西湖風景四季宜人,春有蘇堤春曉、夏有曲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巡邏隊員一一為大家介紹“西湖十景”,講述西湖文化故事,隊員表示,設計這條路線的目的是讓參與者了解中國春節的傳統文化和西湖的深厚底蘊。
留學生在西湖邊體驗“非遺中國年”。人民網 劉欣蔚攝
1月23日一早,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浙江工商大學留學生來到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綜合行政執法隊,體驗寫 “福”字、制中國結、剪窗花等春節民俗、感受幸福“中國年”,同時更進一步了解城市治理的現代化進程,感受城市管理的魅力。
寫對聯是春節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之一。現場早早布置上了紅燈籠和裝飾畫,教室裡擺放著福字和筆墨紙硯,到處洋溢著濃厚的“年味”。
在浙江工商大學讀書的孟加拉國留學生SUMANA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在毛筆字體驗環節,她跟著書法老師一筆一畫地寫下幾個“福”字,表示要把這份新春祝福帶回學校。對她而言,學習中國文化是一項令人興奮的體驗,“希望未來可以更深入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留學生體驗寫“福”字。人民網 劉欣蔚攝
當天還舉辦了一系列手工體驗活動,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教授制作中國結。隻見繩編老師巧手翻飛,幾根繩子不斷穿插、打結和折疊,長繩在手指間上下翻轉,反復穿插,不多時,一個個別具巧思的中國結就做成了。
“繩子要從哪裡穿過?”“下個步驟是什麼?”台下,留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跟著老師動手制作起來。
“這不是我第一次制作中國結,所以上手很快。”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Leo說起話來,滿滿“東北味”。今年已經是他在中國過的第二個春節,“我們國家最隆重的節日是開齋節,和中國春節的形式完全不同,這對我而言是十分新奇的體驗。”他說,最近走在街上,看到路邊挂起了紅燈籠,人們臉上也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感覺年味越來越足了。
他告訴人民網浙江頻道,自己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名“中國通”。“今年,我希望能體驗過年包餃子、吃年夜飯的年俗,感受中國春節的獨特魅力。”他拿起自己制作的剪紙展示道。
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綜合行政執法隊作為世界遺產地西湖的守護者,在“非遺版”春節來臨之際,開展“送法迎春 非遺傳承” 法治宣傳活動,旨在讓大家感受年俗年味的同時,提升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此外,當天下午,一場溫馨的送福活動在西湖邊舉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