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交流 共享創新成果

![]() |
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德國、瑞士等多國科學家和鑽探技術人員組成的聯合科考隊,在中國西藏納木錯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圖為技術人員在架設湖泊鑽探平台。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
![]() |
阿姆爾在實驗室觀察馬鈴薯虫害情況。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攝 |
![]() |
外國觀眾在第二屆鏈博會先進制造鏈展區參觀。該展區匯集中外智能制造及先進裝備,讓觀眾體驗科技前沿成果。新華社記者 尹棟遜攝 |
![]() |
2024年12月,執行中國第四十一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開始南極中山站區域卸貨作業。此次考察將重點開展南極秦嶺站配套設施設備建設、廣泛開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領域的國際合作等任務。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攝 |
![]() |
納賽爾(左)在實驗室和研究生探討試驗方案。受訪者供圖 |
近年來,許多國家的科研人員來華交流工作,與中國同行一起,在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在科研合作中孕育新的成果。中國完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以開放的態度推進科技交流,與合作國家共同提升科研能力,為增進世界人民福祉貢獻力量。
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重點實驗室教授納賽爾——
“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向前”
人民日報記者 王沛
撒一把綠茶,放幾顆紅棗枸杞,一壺開水沖下,清甜的茗香扑鼻而來,納賽爾的一天開始了。“這叫入鄉隨俗,我現在已經習慣每天喝養生茶。”他說。
納賽爾是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院教授。2014年,他從伊朗來到山東青島市,進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攻讀博士學位。“在伊朗人眼中,中國以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著稱。大學畢業后,綜合考慮個人未來規劃、學術研究發展和生活方式,我選擇來到中國繼續求學。”談及自己的求學經歷,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
博士畢業后,納賽爾入選中國科技部設立的“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以下簡稱“國際杰青計劃”),2019年正式受聘於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重點實驗室。這些年,作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領域的專家,他先后在高水平SCI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和參與國際、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7項。
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外,納賽爾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人才引進和聯合培養等工作。目前,來自中國、伊朗、巴基斯坦、俄羅斯、波蘭、德國等6國的專家在納賽爾研究團隊,正圍繞油氣資源的綠色開採和高效利用開展科研攻關。“中國推動‘國際杰青計劃’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科技交流,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科研人才,有助於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向前。”
協助建立伊朗科技部駐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伊科技交流辦”並擔任負責人,推動油氣能源方面的多個科研合作項目,協助引進多名外籍人才和企業落戶山東……納賽爾還致力於推動伊中兩國各類合作項目,“伊中在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儲層、天然氣水合物、地熱等能源產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人民友好善良、自然風光秀美、食物美味可口,來到中國讓我有回家的感覺。”在中國生活多年,已通過漢語水平6級考試的納賽爾還跟著鄰居學會了青島方言,對“上哪去”“喝啤酒”“吃蛤蜊”等地道口語信手拈來。“我剛來的時候,在山東的伊朗人並不多,如今在青島工作生活的伊朗人多了很多。”納賽爾說。
后來,納賽爾的妻子阿瑞蘇也來到中國,在位於山東濟南市的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學習心血管專業,畢業后成為一名醫生。“雖然還是兩地分居,不過高鐵很方便,我們可以周末相聚。”納賽爾說。這些年,他和妻子往返濟南、青島兩地,見証著中國的飛速發展。“未來,我們希望與更多國際友人分享我們在中國工作生活的點滴,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發展、參與中國的發展。”
浙江大學昆虫科學研究所博士后阿姆爾——
“希望成為埃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使者”
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
觀察馬鈴薯上害虫的生存狀態、給植物噴洒納米農藥、記錄實驗數據……在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浙江大學昆虫科學研究所裡,阿姆爾正悉心照料馬鈴薯,進行虫害防治實驗,為撰寫相關論文做准備。
阿姆爾已在杭州生活了5年。不論嚴寒酷暑,每天早上8點,他都會准時騎上電瓶車,來到5分鐘車程外的研究所,開啟一天的科研工作。
2019年11月,曾就職於埃及亞歷山大大學農學院的阿姆爾,參加了“國際杰青計劃”,來華工作交流。一年期滿后,他申請了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博士后。
“在中國高校的工作和交流讓我開闊了思路,學到許多農業領域前沿科技,以及如何用新技術防治虫害。”阿姆爾說,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並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農作物虫害防治相關技術和經驗讓農業生產更安全、更可持續。“我正尋找更安全、對環境更友好的新方法,以保護農作物免受虫害。這些研究將為埃及、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積極影響。”
“跨越國界、分享知識、交流看法,這對科學研究意義重大。”在阿姆爾看來,中國通過“國際杰青計劃”等形式鼓勵不同國家科學家加強交流,有助於像他這樣的青年科研人員快速成長。
在導師祝增榮眼裡,阿姆爾非常優秀。“阿姆爾近5年發表了8篇高質量學術論文,這樣的成績非常難得。他不僅科研能力突出,助力浙江大學昆虫科學研究所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還為人熱情,幫助其他外國學生共同進步。”祝增榮說,當前各國面臨很多共同的研究課題,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有不一樣的思路和方法。推動他們之間的學術交流,有助於碰撞出新的火花,讓更多創新成果惠及大眾。
如今,阿姆爾已經適應了中國江南溫潤的環境,習慣了中國的便捷生活。“我很喜歡在中國生活,移動支付等新技術覆蓋居民的衣食住行,十分方便。在這裡,可以吃到各國美食,我有時還會去吃一頓正宗的阿拉伯大餐,一解思鄉之愁。”阿姆爾告訴記者,希望能有機會在中國長期工作,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推動家鄉的農業發展。“將來無論是回埃及還是留在中國,我都希望成為埃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使者,讓我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社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7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