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溫州洞頭參與編制我國首個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技術規程

2025年02月24日08:24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編制的團體標准《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與成效評估技術規程》(T/CI 874-2025)實施,並在全國團體標准信息平台發布。該標准是我國首個針對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與成效評估的技術規程,填補了相關領域技術規范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經濟科技創新中心作為重要參與單位,為標准的編制提供了地方實踐智慧。

紅樹林作為獨特的海陸邊緣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在維護近海漁業資源、淨化環境、固碳增匯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然而,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紅樹林面積持續縮減。2024年全球紅樹林聯盟報告顯示,與2005年相比,全球紅樹林面積淨減少230萬公頃,約50%的紅樹林面臨退化風險。

我國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工作,2020年出台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紅樹林面積將恢復至3.6萬公頃,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紹研究團隊聯合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經濟科技創新中心等多家單位,合力完成此項標准編制。

此次發布的《技術規程》明確了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的原則與技術流程,針對抗高溫、耐低溫、抗污染、抗沖淤和耐鹽等不同生境,提出紅樹植物物種選擇、篩選與配置及微生物修復群落配置等,並制定了科學的成效評估方法。該標准提出的技術規程力求符合實際、便於操作,符合國家相關法規要求,適用於不同生境下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與成效評估。

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霓嶼街道的紅樹林耐低溫、抗污染生態修復技術示范區,通過人工引種形成三重綠色屏障——外圍萬畝海藻場、沿岸千畝紅樹林、岸灘百畝檉柳林,為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長、繁殖及避敵的天然場所,有效推動近海生態系統持續恢復,並在固碳、消浪、防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洞頭區以“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紅樹林保護發展為核心,因地制宜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依托諸灣紅樹林藍碳保護開發示范基地,該區率先實施全國首個EOD紅樹林藍碳保護開發示范基地建設。洞頭區海洋經濟科技創新中心李昌達團隊通過長期開展藍碳監測、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攻關,積累了紅樹林生態修復的實踐經驗,相關成效評估與修復技術科研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標准化建設方面,除編制《紅樹林精准生態修復與成效評估技術規程》外,洞頭區海洋經濟科技創新中心還參與制定了《海灣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及修復后環境評估技術指南》《抗污染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紅樹林抗低溫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等多項團體標准,並參與《海洋生態修復成效評估技術規范》國家行業標准的編制工作,為全國海洋生態修復提供了“洞頭經驗”。(郭芬芬)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